谈写作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在“大散文”“鸡汤文”之外,提供另一种散文创作的参考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27人  康了烦

从小到大,未曾遇到过这般传奇的人物!这恐怕是很多人在读完《像野草一样生长》后,都会有的感觉。作者虽然以野草自况,但也是不可复制的一棵野草,足以为之神往。

然而,自己的老爸去当和尚、自己辍学上私塾等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并非谁都能遇到,即便遇到也未必能够写出有趣并发人深省的文章。因此,所谓“传奇”仅仅是这本书的加分项,真正令人玩味乃至可以“二刷”阅读的是本书作者的创作思维。

如今市面上看到的散文随笔集,大多是两类,一类是依托于历史与社会巨变的“大散文”,一类是借助个人成就阐道说理的“鸡汤文”。在此并无抨击两类文风之意(主要是不敢抨击),只是近年来或许是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前者执着于宏大叙事少了点地气,可谓“脱离当下”,后者说教色彩浓厚,可谓“忽悠当下”。

散文重在真情实感,这虽然是句烂大街的话,但很多创作者忽略了在“真情实感”之前还应该加上“不做作”。这里的“不做作”是指不应为了证明某种喜闻乐见或者标新立异的观点,强行对事实进行“文学化”处理。否则,只会培养出御用文人与精神传销大师。

可以推测,《像野草一样生长》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作者在创作时都是先回忆经历再谈感悟,从头至尾老老实实书写的。这可能听起来是一句废话,然而正是这种简单的创作思维是很多人做不到甚至是不愿意去做的。因为许多“大散文”与“鸡汤文”往往是“意在笔先”,像小说、剧本一样先设定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再为了圆这个结局而堆砌种种证明材料,这在虚构创作当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无可厚非,但在散文创作里,却是一种大忌。

因此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畅销书籍里,一开篇就要写道“我有一个朋友云云”,或者是“我是如何做到靠写作月入十万的”,最终引出一些逻辑上具有硬伤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大道理”。

好的散文创作应该有如公式推演,先将证明材料一一铺陈,其结果不辩自明,因此品味《像野草一样生长》,除了那些先声夺人的传奇故事,还有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创作这些文章的时候再次经历了一次成长与蜕变。

此外,值得为之击节的是,作者这样一个倔强独立的“江湖儿女”,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独特经历,包装为不走寻常路的“成功”,相反她有许多反思,并坦言自己的人生是个案,不值得效仿,这就避免了这本书沾染上“反应试教育”的老套卖点,而是让大众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趣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至于怎样理解怎样评断就交给读者自行思索了。

在此化用书中原文一句话,“给社会提供一个精神层面的参考”,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教育、对人生提供的参考,这本颇有明代闲适小品文风格的书,也是在“大散文”“鸡汤文”流弊的环境里提供的文学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