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青春

母校与父校

2017-10-25  本文已影响497人  弘毅剑心

在军校调整改革大潮中,有人叹息“母校没了”,有人庆幸 “母校还在”。无论“母校”何去何从,我们对她的记忆不会因岁月流逝而黯淡,对她的感情也不会因裁撤、合并而更改。但说起“父校”,估计大部分人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原装甲兵工程学院主校区航拍图

“4+1”培养模式

让我有幸读了两所大学

我学的是指挥类专业,这类专业的培养模式通常被形象地叫作“4+1”。也就是说大学得读5年,在第一所学校读4年,这是我们常说的“母校”,在另外一所学校读1年——这就是同学们私下所称的“父校”。

我的军校生涯历经两所学校、两次转隶、三个校区。大一在装甲兵工程学院朱家坟校区度过,大二到大四在装甲兵工程学院主校区度过,大五在装甲兵学院度过。从名称上看,这两所学校差别不大,但我们在学校里所经历的、所面对的、所承受的却差异很大。

装甲兵工程学院在北京。大一时,我们在朱家坟校区,算是“新兵”。“朱家坟校区”被老教员们称为“朱家坟营区”,一字之差,深刻体现了它的功能:打牢军事基础,锻造过硬素质!从一名高中生转变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军校学员,真是得脱层皮!跑步训练,从一开始的3公里到后来的5公里,我已经忘记了有多少顿晚饭没吃——准确地说,是跑完步累得根本吃不下去;单杠训练,从“一练习”到后来的“二练习”“三练习”,动作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俯卧撑,从50个到100个、200个,每次训练之后,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

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我们在朱家坟校区实现了“蜕变”,为下一步完成学业和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主校区,我们算是真正进入了“母校的怀抱”,“享受”到了一所军校能提供给学员的一切学习、训练、生活待遇——规范的训练场馆、“高大上”的军网和民网机房、宽敞的教室、商品齐备的超市,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拥有具“全军第一”美誉的“装工院食堂”——伙食保障特别到位。食堂里,既有武汉的热干面,又有江淮的小炒;既有四川的麻辣香锅,又有东北的炖菜……食物品种齐全,色香味俱佳。到主校区后,由于吃得好而训练量没增加,我竟然在一个月内胖了4斤。

在主校区,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书、选择自己想参加的俱乐部(类似于地方大学的社团)、选择自己想参加的竞赛……3年时间,我既学了跆拳道,又参加过定向越野;既拿过全国性竞赛的奖项,又在全军军事建模比赛中取得过名次。当然,也有“很牛”的同学参加过全军性的军事竞赛以及国际性的创新竞赛。可以说,主校区这个“母校”,会为每一位“敢想敢做”的学子搭建平台,每个人都能尽情施展才华!

“父校”告诉我们

军人吃饭不是为了舌头

离开“母校”后,我们来到位于安徽蚌埠的装甲兵学院。在那里,无论是严格的管理还是实用技能训练,都是与部队接轨的,对我们的摔打、锤炼更为严格,这所学院宛如“严父”一般。在“父校”,我们差不多半年时间在野外训练场度过,3个月时间在装备训练场度过,两个月左右时间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

与“母校”相比,“父校”的食堂显得很“简陋”:个位数的窗口、有限的几个家常菜,更令人挠头的是菜量有限。记得初入“父校”,有一次晚饭我比平时晚去了10分钟,只见食堂的工作人员已经在打扫卫生了,只有一个窗口还没关,为我提供了一勺米饭、一个咸鸭蛋。接着我发现,在“父校”,吃不饱、吃不好是常态。特别是到了野外的训练场,能吃上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后来,我不仅渐渐习惯了这样“差”的伙食,而且竟然对“父校”伙食保障的“无力”状态从心底里产生了认同感。那次,我们在风雪交加的战术训练场训练,从里到外浑身都湿透了,但是训练依然在进行。完成纵深战斗之后,在训练场的一个高地上,教员讲话时提到了大家关注的饭菜问题。

他说:“你们在外面训练很苦、很累,按理说,伙食保障应该比在学校里更好。但是,这样的话不符合实战化训练要求,实战的时候,谁能保证你们能按时吃上饭?谁能保证饭菜质量?你们要永远记住,军人吃饭不是为了舌头,而是为了肚子、为了力气、为了战斗、为了胜利!”

“吃饭不是为了舌头”,此言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毕业后一下到部队,我就奔赴抗洪前线,九天九夜转战3地,吃不上饭是常事。无论是粘着泥水的馒头还是混着雨水、泥土的饭菜,我都能照吃不误,只要能提供能量支撑我完成后续任务就好。这得益于“父校”教给我的关于吃饭的道理!

从抱怨单人跑5公里

到武装跑6公里却没脾气

大学前4年,最令我们恼火的就是跑5公里。每次到了长跑训练日,大家就很“发怵”,并调侃说:“整个人都不好了!”在军校跑步,不是健身,不是减肥,不是放松身心,而是越快越好。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实战化训练!因此,大家还会开玩笑地说:“这就是拿生命在跑步!”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来到“父校”,对跑步的要求更高了。每天早晨我们都要跑操:6公里武装跑,绕学校4大圈,每圈1500米。不知为何,大家反而没了怨言、没了“脾气”。或许人就是这样,到了一个更加严苛的环境中,才知道自己不甘落后而且潜能无限。或许,因为即将走进部队,那是一个硬汉和强者的天下,不允许我们再像以前那样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母校”是“改变”我们的地方,她是为了让我们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而“父校”则是“锻造”我们的地方,他是为了让一名军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官,他是为了让我们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变”。经历过“父校”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在训练场让你们饱受虐待,是因为希望日后的战场可以温柔地对待你们!正如“父校”的教官常说的:“不要怕在院校丢人,在这里把人丢尽了,日后丢出的才能是精彩!”

前不久,我的“母校”装甲兵工程学院和“父校”装甲兵学院合并为“陆军装甲兵学院”。作为学子,我们以曾经的两所学校为骄傲;作为军人,日后我们当努力让新的学校以我们为自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