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神祗·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从小时候知道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的故事开始,我就一直对古代的文化遗迹充满向往之情,最近读完了这本考古相关的科普入门书籍更是对考古充满兴趣。
《神祗·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考古史上希腊,埃及,中美洲等地的挖掘故事,其中在谢里曼,斯蒂芬斯,汤普逊等考古史学上的名人的挖掘经历上更是浓墨重彩。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和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有些类似,通过历史发生过程中的小细节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宏大感。
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考古挖掘中的艰辛以及考古工作者治学的严谨。
汤普逊等人在中美洲披荆斩棘,熬过常人难以忍受的气候,昆虫,瘴气才找到了圣井,为了潜入圣井还特意去学习潜水,在潜水过程中还曾因为意外导致自己听力受损。比特里在炎热的埃及的深夜中进入金字塔去抄录,描绘古代图案。还有许多人因为相信荷马史诗,被圣经中的故事在这片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冬天地挖掘着。
卡特在打开吐坦卡蒙的墓室之前,忍住获取古物的激动之情,先去清理盗墓者乱抛在地上的珠子,因为他知道看似细微的东西也可能会有很大的用处
在古物获取之后,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及语言的积累之上的。比如谢里曼,在给别人打工的时候,窝在自己没有壁炉的阁楼里苦学多国语言,天才般地几乎每1个半月就可以掌握一种语言。在对古老言语的破解中,尤其需要学者们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推断力,去推测语言的规律,而不是单纯的按照学界惯用的方法来研究。
其中很多考古发现者本身不是考古学家,而是业务的爱好者,比如谢里曼,他是在商业上挣了大钱之后,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考古挖掘。
对于这些业余涉猎的人,叔本华曾为其正名,认为”业余涉猎“一词是那些为以牟利为出发点的人对于那些真正以爱好而从事艺术和科学研究的人的贬称。实际上,业务活动家的活动就是其目的,而专家工作者是把它当作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只有真正出于关心而从事这项活动的人才会全力以赴,真正的成就也会属于这样的人。
考古和历史学家深入人类的过去,工程学家深入人类的地底,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懂得更多过去的故事,好知道我如何过好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