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效能®亲子时间管理亲子教育教育

终于从作业堆中解脱了,但是我们该做些什么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102人  嘟爸悠妈

你真的毕业了!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学校不准布置需要家长完成或者家长代劳的作业。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温故而知新,巩固所学的知识,需要由学生完成,不能布置给家长。

消息一出,很多曾经为作业头痛脑胀的家长看到救星。自己从学校毕业,还没来得及从作业中放松,结果又一头栽进孩子的作业堆,让很多父母有苦难言,这下终于可以彻底解脱了,真的毕业了。

但不用给孩子做作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敢于担当的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就会导致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了我们讨厌的那个方向。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路需要走,但总有那么几条路是每位父母都应该了解并掌握的。


图片来自pixabay

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不断的进行模仿,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模仿对象。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处理态度。

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苦工作了一天,用仅剩的力气给孩子洗漱完,只想躺在床上睡觉休息。但已经休息了一天的孩子,好不容易看见父母回家,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纠缠。一会要妈妈讲故事,一会要爸爸做手工,一会坐在父母身边讲这天碰到的好奇的事情……

对孩子的要求,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的满足,于是继续拖着疲惫的身体讲故事、做手工,想着完成之后该睡觉了吧,自己也乘机休息片刻,于是对孩子跟自己说的话选择性的闭上耳朵不听,偶尔回应一声“恩”,“是吗?”

孩子原本兴奋的情绪被父母毫不在意的抛弃在身后,心底不断失落,很可能会采取最后一招——哭闹来赢得父母的关心,但这种方式往往换来的是父母的严词训斥。

没有一个人能在一种不愿倾听自己的语言环境中生活,但我们却在制造这样的环境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其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恩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但父母往往采用另一种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孩子,于是文明变成了野蛮,治疗变成了伤害。

一个总是对孩子说“他这样做一定让你很生气”、“你一定对这件事很在意”、“你这样一定是因为心里很难过”……言语的父母,孩子一定会模仿他们的态度,来应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波动。

当父母辛苦了一天心情低落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说“你今天就是太累了,工作一定很辛苦”的话来安慰自己,这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莫大的欣慰。

图片来自pixabay

给孩子制定规则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不满,都是因为孩子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来行动,尤其是孩子已经不止一次做出这样的动作。

当父母处于发怒边缘的时候,首先应该反思一个问题:自己是否给孩子制定了规则?

事前制止是制定规则,事情发生之后就是禁止,没有人愿意被禁止做某件正在从事的事情。父母需要在孩子做某个动作之前就制定好规则,否则在孩子开始行动后,父母每次阻止都是一种说教。

说教和唠叨次数多了,孩子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对父母之后的言行习惯性地违抗和不从。

比如孩子要看电视,在打开电视之前就商定好,只能看两级动画片。孩子一般会选择同意,最多是跟父母讨价还价,最后确定看三级。但这一定好过孩子看完三级动画片后,父母阻止孩子继续看电视时产生的彼此争吵、反抗。

制定规则和约束条件,要比强迫执行这些和阻止孩子执行容易得多。

孩子很多时候是需要清晰的界限,那些行动可以,那些绝对不可以。当父母制定这些界限之后,孩子会觉得放心,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安全区。就像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马上会培训员工行为准则一样,知道哪些行为被允许,哪些被禁止,照做就好,但如果没有这些规定,每次都是事情发生之后,被告知要接受处罚,员工一直会处于被动、紧张的状态。

给孩子选择权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学习掌控,刚开始是掌控自己的身体,后面不断掌控自己的思维。拥有掌控感,会让他们非常兴奋。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能适当利用这种掌控感,就更能教出“听话”的孩子。而掌控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拥有一定的选择权。

比如,当你想要孩子睡觉时,给孩子的选择不是睡和不睡,可以说“睡觉的时间到了,你是选择盖粉色的被子,还是蓝色的被子?”

想要让孩子自己吃饭,可以说“你要用自己的小筷子吃,还是用小勺子啊?”

把自己需要孩子完成的内容作为默认选项,而操作方式改成选择项,即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又能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开心的执行。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绝不会因为某件事情的取消而结束,它需要父母精心钻研实践,一直到孩子能独自处理所面对的困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