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从来都是顿悟的灵光(第17更)
能使我们坚强的,往往不是顺境,而是逆境;能让我们醒悟的,往往不是开心,而是伤心。
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要去山上砍树卖才能过活。寒、暑假里忙完了田地里的农活,爸爸就会带我们去很远的山上砍树。山路往往陡峭难行,而木头又太重,常压得我龇牙咧嘴、肩膀生疼。有一次,我扛着一根木头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突然,一个趔趄,我栽倒在路边的沼泽地里,顿时整个人下沉了一大半,压在肩上的木头太重,我怎么也抛不开,我吓得哇哇大叫。然而,爸爸还在山上,那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也是条无人行走的山路,任我喊破喉咙,也无人应答。那时的我才10岁,死亡的恐惧在越陷越深时漫延着我的整个大脑。我想只能自己救自己了。我用尽全力才挪开木头,再慢慢爬上来。我像是在鬼门关走了一趟,整个人脱了力坐在地上。
从那以后我立志努力读书,决心改变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后来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上中专,毕业后分配工作,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愿望——跳出农门。
生活中的艰难逆境,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实只是对我们的历练。拥有能够承受的肩膀,才能收获心的坚定,这是一个逐步丰满我们自己的过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这一段囚徒的经历,使越王深感耻辱。同时也让他醒悟,只有自己强大,才能改变被他人掌握命运的难堪。回国后,他决心雪耻。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跟我们开玩笑,甚至在很多看起来重要的时刻设置障碍。我们要学会忍受,懂得艰辛,于曲折中前进。因为人生旅本就是风雨兼程,成功与失败并存,苦难与希冀同在。
《红楼梦》中的甄士隐中年失女,后又遭遇房屋被烧,家财毁尽,投靠丈人被看不起,心中未免悔恨,急忿怨痛。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可巧有一天他拄了拐杖到街前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拓,麻鞋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1]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甚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此,甄士隐随了那道人而去。最后,成为一名得道高人。
逆境中醒悟,会让生命更加通透。把艰难和困苦看作是一本沉重厚实的词典,时时躬下身子去翻阅,你会从中找到解读人生、醒悟心灵的另外一种方式。
要知道,生活给予我们的苦难,从来都是顿悟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