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二分明月怀远书房

运河滩上的乡土文学——刘绍棠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木云枝

花了整整十天时间,读完了刘绍棠的四篇中篇小说,五篇短篇小说,十几篇散文。这个乡土文学作家用他汲取了古典文学精华,以及富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语言,彻底使我折服了。

刘绍棠出生于北京通州,从天津到通州的这一段运河,历史上称为北运河。刘绍棠的乡土小说,常常以北运河为背景,“刘绍棠的一生与大运河密不可分,他从生活的最精微细腻之处入手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他以文学感悟生活,消化成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感受的情感传达给作者,这样的作家是不多的。”从维熙如是说。

在人物创作上,刘绍棠常常“移外地之花,接家乡之木”,且“绝大多数都是以我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为生活原型”。刘绍棠说,如果要研究他的文风人格,要先了解他的农民身份。这既是大作家的谦虚之语,也是实情。

《蒲柳人家》中活蹦乱跳鬼机灵的六岁男孩何满子就是以作家本人为原型创作的,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爷爷何大学问也取材于自己的祖父母辈人物。这些人物活跃在运河滩上,作者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激情和热爱的情感,也正是刘绍棠熟悉运河滩的农村,熟悉运河滩农村的风土人情,熟悉和热爱运河滩的农民,熟悉和热爱运河滩农民的语言情趣,才让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并对农民的历史和时代的命运刻画的格外动人心魄。

刘绍棠说他的乡土小说也有报恩的成分在里面,他童年遭遇三灾八难,都是乡亲长辈帮助死里逃生;十年浩劫时,没有挨打挨批,血雨腥风不沾身,也全仗着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的爱护、宽容、优待和救助。父老乡亲的扶危济困、多情重义才使自己大难不死并有今天,如此恩德,怎能不以小说创作来回报乡亲和乡土呢?而以运河滩的农村和农民为底色的小说,也使得刘绍棠的文风独具一格。可以说,确实是他的农民身份,造就了他的文风和人格。

刘绍棠的文学成就也离不开上学时的几位恩师,在《插柳之恩怎能忘》、《少年文侠》、《潘先生教我学古文》、《怀念恩师胡先生》等散文中,作者怀着一腔深情缅怀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老师给予自己的帮助。

小学田文杰先生教国文,每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这极大的培养了作者的想象力。

10岁到通州城念高小,戴鸿珍老师鼓励作者写小说,在此期间,作者对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热情,他把班级同学都写进武侠小说里,就地取材,异想天开,这也为日后创作的取材灵感奠定了基础。

初中的潘先生看重古文,在作者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牢记潘先生的教诲,小说创作也要汲取古典文学精华,这也是作者的小说中充满了优美的古典文学风味的原因。

十三四岁时,遇到了恩师胡先生,胡先生是位数学家,但也通晓文史,训诫弟子时,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对作者的文学创作不加干涉,反而很关心爱护作者,这一年,作者接连发表了很多小说,其他各门功课也没有荒疏。

中国人是尊师重道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绍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遇到的老师,都像一盏明灯,为他指明着方向,让他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畏惧、彷徨,刘绍棠是何其幸运啊!

刘绍棠以满腔的热忱讴歌故乡的诗情画意、风土人情,在乡土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独到的脚印,这或许便是刘绍棠小说留给文坛的遗产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