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之處 -香港

2018-07-31  本文已影响51人  現實世界
我生活之處 -香港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英語:Hong Kong,縮寫作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人口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據2011年官方數據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人口7,241,700人,男性3,345,100人,女性3,896,6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近十年興建的住宅樓宇多在30至40層以上,部份更達70層,商業大廈可達約100層。而且,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約37.2至74.3平方公尺,12.3至30.7坪)的空間。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如果只計算已開發土地,香港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接近3萬人。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劃,倡導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可是,於2013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7.6個新生嬰孩[3]:10。另一方面,香港是2013年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為81.1歲,女性則為86.7歲[3]:44。2014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4.7%。

隨着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會越趨老化,估計於2033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27%。

影視

由於香港近年本地租金不斷提升,加上市民生活繁忙,使很多本地電影院因經營困難而陸續結業,影響本地票房收入。電影工作者和投資者期望中國大陸市場和投資者,流行以香港人名義到中國大陸,與其合拍中國大陸題材電影。而部份留守本土的電影工作者,則期望以各種創新的手法革新本地電影工業,讓香港重新成為東方荷里活,像近年的《寒戰》和《狂舞派》等都得到好評。

交通

主條目:香港交通

香港渡輪

香港擁有高度發達及方便的交通網絡,公共運輸主要組成部份包括鐵路、巴士、小巴、的士及渡輪等,亦有電車及輕鐵等。2013年全年,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約123.5萬人次[3]:39。其中鐵路是最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每日載客約442萬人次[77];其次是專營巴士,每日載客約376萬人次[77]。香港是首個於公共運輸廣泛使用電子貨幣的地區,名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且貨幣智能卡系統,總流通量逾2,400萬張[78]。2007年年底,地鐵和九廣鐵路合併為港鐵[79],至今共有93座鐵路車站(連輕鐵則共161個站)。

香港人口密度高,對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有相當的需求,巴士大多數是雙層巴士;而行駛在香港島北岸的電車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兩層電車的車隊。至於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則為世界上最長的有蓋自動行人電梯系統。而在大嶼山的昂坪360亦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索道系統。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位居世界前列[80],道路總長度有2099公里[3]:39,主要由街道、橋樑及隧道等組成10條主要的幹線連接香港各地。香港最長的橋樑為青馬大橋(主跨距長1,377米)和斜拉式設計的汀九橋(兩主跨距總長923米)。而香港道路通行方向沿襲英國的靠左行駛,與澳門相同,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相反。在香港註冊的60多萬架車輛當中,有68%是私家車,而每公里道路有約311輛車輛行走[81]。截至2014年年底,香港領牌車輛共70萬輛[3]:39。和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香港同樣面對着交通擠塞、舊區道路設計過時和汽車流量過大等問題。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在對外航空交通方面,位於赤鱲角的新香港國際機場載客運輸數量位居全球機場前列,是來往歐美、亞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因為政治上較為中立地位,香港曾經長時間作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轉運站。2013年,有372,000架次飛機進出香港[3]:38[82]。香港國際機場全年24小時運作,於2010年處理5,390萬人次旅客及410萬公噸貨物[83][84];於2001年起至今一直躋身世界三甲最佳機場,當中8度被評級為全球最佳機場。旅客可以透過機場快綫及公路與香港市區連接,24分鐘以內就可以抵達中環中心商業區。現時機場已經分階段地擴展,包括中場發展計劃及三跑道系統以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及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鄰近地區的連接,進一步發展為區內旅客轉運中心,繼續鞏固為亞洲轉運機場的地位。

陸路交通方面,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建造工程於2010年1月正式展開[85],預定於2018年第三季通車。高鐵香港段全長約26公里,總站位於西九龍總站,經過地下鐵路隧道直接抵達香港及深圳的邊境,連接16,000公里長的中國大陸高速鐵路網絡。高鐵香港段落成後,由廣州至香港的行車時間將會減半至約48分鐘。此外,連接香港東涌至澳門和珠海市的港珠澳大橋亦在建造中,大橋落成後從香港駕駛至澳門及珠海車程將從4至5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

建築

主條目:香港建築、香港土地利用和香港摩天大樓

香港城市以現代主義建築為主,大量香港摩天大樓分佈於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90米的建築逾3,069座[86],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從太平山山頂俯瞰維多利亞港兩岸或者從尖沙咀往香港島方向眺望,以其城市景觀及海景優美之特色,成為香港吸引遊客之處,享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香港的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不少住宅同樣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逾半位於香港[87]。

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自從九龍啟德機場於1998年7月關閉後,九龍區的樓宇高度限制便獲大幅放寬,使九龍半島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興建。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高度為484米,成為香港最高、全球第9高建築物。另一方面,由於人口增多,加上八萬五建屋計劃之助力,即使是遠離香港市區的新界,樓高40層以上的住宅大樓並不罕見,當中不少是公共房屋。另外,近年發展商主力發展新界地區,例如將軍澳、沙田和元朗等,使新界像市區般多了高樓建築,大多樓高40層以上,其中將軍澳問題最為廣泛,當中包括日出康城及峻瀅等,使摩天住宅群由市區伸延至新界。

雖然建築物高聳予人一片繁榮景象,但過於集中亦容易造成屏風樓及熱島效應。2000年,香港政府進行諮詢[88],在2008年在各分區規劃大綱圖中制定建築物在所屬分區之高度限制。

香港不少著名建築,當中包括有由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為最矚目的香港地標之一。除此之外,由霍朗明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於1985年重新興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89]。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管理,現行制度上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學前教育:學前教育階段通常在兒童的三歲至六歲期間進行,為接受小學前的幼童提供學習與群體相處的機會。目前學前教育主要由私立幼兒園和幼稚園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九月必須年滿五歲八個月,獲安排接受為期六年的免費小學、三年制初中課程(中一至中三)及三年制高中課程(中四至中六)。除了私立或直資學校外,在官立或政府資助學校進行為期十二年的小學及中學教育,無需繳付學費。專上課程:為達到中學教育程度的人士,提供各種形式的專上教育課程,為各行各業培訓專業人才,專上教育主要由大專及大學提供。

2012年,英國教育媒體公司培生集團參考了識字率、國際考試成績、大學入學率及2006至2010年的畢業率等數據,公佈了全球教育系統排名,芬蘭、韓國及香港分別排首三位[1][2][3]。同年,教育局根據數據顯示,公佈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近年均十分穩定,過去幾年,香港大學畢業生於國際英語水平測試中大多數都取得第六級(良好的運用者)或以上的成績[4]。同年,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發表學生能力報告,香港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閱讀能力範疇上領先全球國家或者地區,其次為俄羅斯及芬蘭,第三位為新加坡[5][6]。至於數學能力,新加坡、韓國及香港分別排名首三位,而科學能力方面,韓國、新加坡及芬蘭排首三位,香港排第九。

在測試全球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香港學生的數學能力排名第二,科學排名第九,閱讀能力與加拿大並排第二。

現行香港教育制度

博士碩士大學

(學士學位)大學四大學三大學二大學一中學高中中六(高中三)中五(高中二)中四(高中一)初中中三(初中三)中二(初中二)中一(初中一)小學小六小五小四小三小二小一幼稚園高班自

育中班低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