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首先感恩遇见,在参加时间管理1.0的途中遇见潘昱老师,加入了共读群,开始了自己的共读计划。刚开始心里真是忐忑,一开始就参加了共读进阶班,这么厚的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我这个阅读小白真的能坚持读完吗,后来经过很潘昱老师沟通我的担心,老师说对自己越狠,收获就越大,这让我下定决心,支付了210元的共读押金,我相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思考,快与慢》这是一本关于行为心理学的学术性著作,主要讲述我们的大脑在做出判断和决策中是如何运行和如何思考的,为什么以及什么原因会让我们做出那样的选择,我们如何去避免和改进我们因思维缺陷带来的行为和后果。真的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好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收获很多。
这本书分五个部分:(一)系统1和系统2(二)启发法和偏见(三)过度自信和决策错误(四)选择和风险(五)两个自我。
为更好得让读者理解,作者把我们大脑思维区分为系统1个系统2,系统1是快思考,无意识,不怎么费脑力,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日常中思考主要是系统1在运行。系统2比较懒惰,只有系统1解决不了的问题,系统2才会出来帮忙,系统2是慢思考,运行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系统2的运行也会中断。他们分红明确、高效。作者通过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运算题,让我们对系统1和系统2的理解直观和明了,看到他们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开始运行。他们在我们生活中分别扮演电影的主角和配角。
作者在文中列举大量的案例,让我们易于理解,读起来并不枯燥。我们为什么看不见那只“大猩猩”,当我们过分关注某个事务时,我们大脑自动会屏蔽掉那只“大猩猩”。瞳孔可以反应我们大脑运行情况,在我们思考时会变大或变小,解决越困难的问题瞳孔变得越大。
联想启发性和替代性,解释了我们在思考时往往会发挥联想机制,如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光环效应也是由此引发的,认为一个人在某方面做得好,进而认为这个人能力强,各方面都很优秀。另外我们在回答复杂的问题时会用简单的问题替代。这往往导致我们以偏概全,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扩充知识,收集各种信息,摒弃主观判断,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锚定效应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如商场里对某种商品标注“限购5件”,那我们往往会真的购买5件,不管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5件,这就是一种锚定。另外暗示也是一种锚定。先入为主,以及会议先发言者会影响后面其他人的原因。我们可以利用锚定效应,通过一些积极暗示来教育孩子和影响家人。
曝光效应会促使我们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经常曝光自己,可以使不熟悉的人对我们放松警惕,提高认知度。可以通过多沟通,增加与他人的链接,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回归平均值现象解释了为什么奖惩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大数法则和小数定理也可以用回归平均值来解释。
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这两个自我分别是系统1个系统2运行的体现,峰终定律和过程忽略解释了我们运用记忆自我来做决定,不管过程中痛苦的时间长短,只根据最终结果的记忆决定,这样会导致我们决策失误。需要综合考虑两个自我来做决定。
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解释了我们拥有的东西为什么不愿失去,损失厌恶也正是激励我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当参照点发生变化时,禀赋效应会消失。
读这本书的开始几天,我花费大量时间在完成规定的共读章节,因为读不懂一些章节,也曾有放弃的念头,但是潘昱老师及时给了我们一天的时间去回顾和休息,让我接着又读了下去,每天通过课前小测试了解今天要读的主要内容,带着问题去读书,一天天读下去,终于读完了这本著作。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阅读的一些方法,打开一本书,先看这本书的序言和目录,及后续,知道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然后分章节去读,一边读一边回顾,通过读书打卡(后期读书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或其他读书笔记)来对看过的章节加深记忆,这样读完一本书真的是收获满满,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特定场景会想到书中讲的观点,会用书中所学解释某些现象。
非常感谢潘昱老师带我共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