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1、重温高中的数学笔记
可能得到了一些答案:
(1)为什么大一的微积分和概率论学得比较容易?
因为我在高三就提前吃透了。
这也感谢我所在的班级教我们的是一位很高级的数学老师。
(2)为什么我的笔记方式在高三后期都失灵了?我到底错哪里了?
因为我没有践行一个很好的原则,换句话说,我还在坚持以前自己学习考试成功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和后来的情况比较已经不适用了。我需要找到新的办法和践行的原则去解决它。
2、学习的态度:
高中就是大型一个军事准备的时间段,在高考需要亮出你的绝密武器。各种神仙打架,各显神通。
在这个过程中意味着,要随机应变,不能只用一种办法。
S大课里谈到翻看教科书的定义可以让人打通知识体系,这种办法其实在书【美】罗宾逊的《如何学习》中就有谈到。在书【中】王金战《哪有学习难这件事》中也有谈到。
教科书是最好的自学教材。
但是应对不同的考试需要,教科书不是唯一的办法。
因为对于研读教科书这件事的要求会非常高。
一个高考的老师经验丰富,对于教科书的研读不下3-4次,他们的知识已经很丰富了,但是他们的教学除了PPT和板书,还是要以教科书为主。
我们年级高中学生认为理科的副科教的比较好的老师:一个生物一个化学。我可以说,他们都把教科书研究精了,对学生常说的话就是多看教科书。
教科书怎样研读最有效?
就是自己把内容全部过了一遍后(无论是学习做题还是考试),依然觉得堵塞,那么看教科书就是合适的。教科书的逻辑会帮助你梳理。
这其中起作用的一个点:高维打低维:
你学过一遍,教科书的文字都是比较简单和浅显的,那么你自然就可以像毛选说的那样以多倍兵力杀敌——以多知应对教科书里看不懂的细节,自然可以自洽地解决一些问题。根据定义的运用,在你的梳理能力范围之内,迁移知识,可以拿出来用。
如果你们下周就要周考下下周就要月考,你怎么应对考试?
答案是:直接背题刷题来的最快。(具体参见《1分钟记忆术》:从背题开始逆向学习)
不同场景要求,提出不同的战略部署。
我高中就曾梳理过教科书,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也说过,他当时背政治一个也记不住,于是抄书就抄了3-4回。后来我也用这种方法学习编程,抄写编程的教科书,
事实发现:这种方法很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逐字读书,而且读起来提问出来,做起笔记来,也非常累。
这种累法有用,能让自己印象更加深刻,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而且我会遇见一个更加尴尬的问题是:我是总结出来我自己的思路了,可是我刷题考试考察的思路又是另外一种形式,说明我的工作是徒劳的。我该怎么办?我按照我以为的思路去研究,但是我发现,这根本就是和考察的脱轨了。
比如我这么没有耐心的人,抄书,特别是一字不落地这种,可能前3天抄了书,后天就忘了,而且这种地毯式跟进学习,本来就不适合我。
那你说,学习要有自己的东西出来啊,老师,教科书交给你的东西,你自己要书写要总结要融会贯通啊。
这里我要说一个我高中掉的大坑:
我很早就接触了知识付费,也自己在寻找一些方法类的书籍:有一本书是讲笔记的:麦肯锡笔记法(书名:聪明人都在用的笔记法)别的花招我没记住,里面就说三段式。我按照这个来记录我高中生物课的笔记。生物老师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要求很严格,必须让我们按照她编写的学案,她记录笔记的方式去记录笔记。我发现这样做的效率很低,而且有些东西我也回忆不起来,在课堂上写笔记尤其是大段文字的笔记本来就影响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而我们都知道考试考察的就是对知识的理解。我就是不按照老师的板书去做 ,我按照我自己概括的观点,她讲一句或者一段我就概括一段。笔记写的七七八八的,我总会冒出比别人多很多的问题。我也很纳闷为什么别人抄老师的笔记,没有什么自己的问题,也没有怎么刷过辅导资料还能考试得这么好(满分100,个个上80)。我这种办法到后面就崩盘了,我考试一塌糊涂。(100分我经常不及格)。如果我这些问题能够解决,那么我的成绩也不会太差,但是高中的老师不是你的私人顾问,你不可能什么问题都可以毫不忌惮地去问他的。为什么别人没有问我这些问题他们依然可以考得很好?经过我长期的观察,我总结出来:
1、他们的知识体系很完善:对于知识相应的逻辑理解是一片的,很到位
2、他们时常复习这些要点,所以考试或者抽背的时候就很熟练。
看着我自己弄的笔记我能回忆起一片知识吗?没有,我记录得很散漫。
我能看着自己的笔记看见要点是什么吗?也不能。
在记住要点的这个环节我就败下阵来。
老师说我记录得没有条理,成绩没考好后硬是要我按照她说的方法去记录笔记,还要给她看,我那个叛逆的心哟。不情不愿地僵硬了很久去学生物。
这个经历让我不得不深刻思考?我究竟怎么了?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让我继续抄写板书,不可能我会连唯一的理解也会丢掉的,我再复习我会更加看不懂。
唯一的解释是什么?
这些抄板书的同学,在抄板书的前一刻他们就理解了知识,下一次他们再看笔记的时候,眼睛里浮现的是知识的连接,所以他们复习也会很高效,也会很快。
我唯一的优势是什么?(同时也是我的劣势)
我能看见更多的细节点:
我能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举例:一个老师讲了一个知识的逻辑推理,很长时间,从论证到结论,最后把这个结论交给学生。别的学生记住了这个结论,理解了中心思想(甚至不太理解)下次直接拿出来用。而我从一开始的论证到中间过程就要提出一大堆的问题,一直到结论。我甚至觉得老师的推理的每一步都只是概率问题(概率的边际效益递减:正确推论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不严谨,不能说服我,不能让我信服。好吧,目的只是记住这个结论拿来用就完了,可是我却还是在意这其中的过程。这些提出的问题让我深感痛苦,因为就算是我忽略它们,不再深究,可是有一天,它会以另外的形式冒出来。比如说椭圆的定义,有物理定义和几何定义。在学习双曲线的时候,看着长得和椭圆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他们是一家人,这点只能用几何定义去说。几何定义在高中几乎不会去讲,因为有点难以理解,也没有物理定义(涉及公式)来的记忆点好。遇到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论证题),物理定义不再有效,必须把几何定义搬出来时,我就会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研究这个。
老师说的有错吗?没有错,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摆在那里。我提出的问题有错吗?也没有错,这是学习的好奇心,可以让我发现知识理解的另外一种可能。
那为什么我最后的生物成绩要崩盘?(我们这个生物老师有点特殊,40分钟的课要花4-6小时去备课,节奏她carry全场。)
我遇强则强,脾气很刚,就是看她很拽地样子(你们不听我的就会考差,你们必须依靠我的样子)就是很不爽。挑战权威,我的学习重点在内心质疑,我和老师,哪一个才是对的哪个?每一次的思路整理和听取,都在要我的命,因为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找资料再去论证对不对。就像我觉得老师如果胡说一个知识点,那我肯定不买账。
比如S老师讲斜率和导数是一回事我就评论怼了(真的是下意识的反应),斜率的定义域要大于导数,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
知识点一散漫了,我肯定重点就忽略了。我考试啥都回忆不起来,所以考的差。
你说我这么较真干嘛,抓住一个点不放?我也很想问问我自己。
这内心标准的唯一正确性它就没消失过。我也很想去主动忽略它,结果发现,就像我最后一点生的火苗被掐灭了,我考试的成绩会更差。
天哪,真是体会到了走哪走不通,哭都找不到地。
最后终于想到了个解释:当我认为一个道理不对时,它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我时,我会本能地排斥它。就是没有实战能力的太极表演。
没有方法论总结的,纯靠悟的道理是玄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个阶段上,面对的是怎样的情况,只好按鸡汤的模式,自己对号入座,感觉自己学到了东西,其实生活照旧,而真正的所谓道理,你在很早以前自己就琢磨到了,只是不敢再去坚持下去而已。适用于什么,不适用于什么,现实结果会告诉你答案的。不是绝对的yes,就是绝对的No。
根本没有一招鲜吃天下的事,只有见招拆招,把自己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