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老师(上)| 五字学习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时代,几乎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老师”。当然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是稂莠不齐的,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真正地深入人心。很庆幸,我的生命中就有这么一位语文老师。
他的到来是在我初一第二学期,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走进教室给我们做的自我介绍。不同于其他老师,开口就是先跟大家立规矩。他的自我介绍多少带点自嘲在里面,在自嘲中又不时引经据典。一节课下来得莫名的轻松。
老师说让他背书可以,让他记人是真的不行,几乎转身就忘。后来我们深有体会,班上成绩顶好的和垫底的,他或许多少会有些印象,但名字和脸是真对不上来。
当那位考第一的学生走到他面前跟他打招呼时,他会突然发问:“你是哪个班的?是我带的那个班吗?”
学生跟他汇报完自己的班级和姓名,他才恍然道:“嗯,这个名字确实有点熟悉。哦,对,上学期考第一的那个。”
有时他走在路上碰到我们班的同学,感觉那位学生像是我们班的,想让其去帮忙跑跑腿拿份资料什么的,瞬间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于是又有点不确定了。 他会开口问:“你是某某班的吧?你去教室帮我拿下我放讲桌上的资料。”
……
从没有人会因为他总是把人记混,就在他的课堂上做小动作。捣乱?那是不可能的。先不说他长了一张特别严肃的脸,脸上也常年紧绑看不到笑容;就说他的课堂上那股有趣劲儿,任谁也不舍得把时间浪费在捣乱上啊!
第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自创的教学方式——五字学习法。
什么是五字学习法?即“标”、“圈”、“勾”、“画”、“写”!
“标”,用数字标出课文的段落。
“圈”,用圆圈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勾”,用横线勾出不理解或不确定意思的句子或段落。
“画”,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空白处简单赏析。
“写”,在课本空白处或笔记本上写上简短的读后心得以及课文主旨。字数不限制,但要言之有物。
了解完,接下来就该学以致用,将“五字学习法”套用到预习新课文中去。此外,每个人必须备有一本字典。“学习法”中“圈”所圈出来的生字新词,不是为了圈而圈,要去查字典、找资料。如果用了身边的工具书后依然找不到答案,那么重点来了——一个可以带到课堂上提问互动的问题诞生啦。
上课前,老师会先走一圈粗略检查下大家的课本“干不干净”,这是第一步。
检查完预习情况,进入第二步——提问。每个同学都可以举手发言,将前一天预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老师不会直接回答,他主张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所以随着提问的声音落下,就会有回答问题的同学站起来。问题也是由浅至深,先是词语、成语部分,随后是句子,最后是由课文联发引出的思考。如果学生的提问没有同学能解答,老师的高光时刻就到了。当然,老师回答得最多的,除了句子,就是那些由课文联想的问题。
到此,一篇平时需要老师们深度剖析讲解的课文,就已经被学生掌握个七七八八了。他很少让我们做分段总结,让标出段落是为了方便提问时说出问题出处所在。有时候他偶尔兴起也会让学生自己的起来归纳,最后再做补充。
提问结束,到了第三步——分享!把昨天预习时的闪光美句赏析、读后感想分享出来。踊跃举手之后,老师会再随机点几个学生发言。似乎一节课,就这么玩玩闹闹地结束了。
勾出来的生词也不是圈了查了就完成任务了,兴许哪天他心血来潮,就突然来个大听写。当然,听写前他会提前通知。通知时间有时提前一周,有时提前三两天,有时候提前一节课。所以我们就还是乖乖地该记,记;该背,背。
听写遇到不会的或写错的词汇怎么办?他会让学生把该词组,写上十到二十遍,具体多少遍,解释权也都在老师那里。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在我的记忆里他似乎也不曾检查过那些“罚”写的词汇。
新学的课文如果有趣,不用管它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老师会安排我们自拟题目仿写。天马行空什么都行,哪怕是暗搓搓讽刺他的文章也可以,只要作文写得好,他同样会在班上公读。
我当时心里想:谁敢真的讽刺您?如果有人真的胆大包天写了几句,那也一定是先抑后扬。但我还是忍不住期待那篇文章的出现,只是很遗憾,一直到我去县城读书了,它依然没有问世。
那部分仿写的作文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原文我就不作鳌述了。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分享了一篇他以前的学生写的《教室铭》,还隐隐记得一些,时间过久,记得并不全。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能用就成。斯是教室,唯吾混多。……可以传纸条,玩手机。无老师之叮嘱,无作业之劳形。……老师云:何用之有?
当时听完感觉好玩又有趣,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我记得自己写的是《良师铭》,想来写得应该是挺失败的,不然我怎么会不记得自己写了啥内容。班上同学写得好的也比比皆是,比如《深谷铭》、《青山铭》、《咏乐铭》等等。当然无一例外,我都忘了它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