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文海随笔散文人物

秋芙:没有男人不爱你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5人  恺然

1

《秋灯琐忆》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秀才蒋坦所作的一部忆语体散文。

该文主要回忆作者与爱妻关秋芙之间的一些生活琐事。通篇读下来,不到半个小时,可文中一则一则的生活片段却令秋芙这个形象活生生地如在眼前。文章笔调轻盈空灵,毫不做作,任何人读了,都会喜欢秋芙这个女子,不论男女。

林语堂在他的名作《生活的艺术》中将《浮生六记》里的陈芸和《秋灯琐忆》里的秋芙看作是中国古代两个最为可爱的女子。而《秋灯琐忆》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主要也是借力于这位大作家之笔。

2

关、蒋是故中表亲,二人从小就一起玩耍,两小无猜。后来在一次酒筵结束后,又托俞霞轩这位老师做媒人,向秋芙提亲,下了聘礼。

从下聘礼到正式迎亲,期间相隔十五年,作者与秋芙总共邂逅过五次。文中都以“粲姝”、“丽人”、“娇女”、“鸿影”等字眼称呼秋芙。而到花烛之夜,剪灯相见的那一刻,又写到秋芙脸颊上的酒窝已经不似从前那样丰满了。文中提到秋芙病肺十年,有肺病的人,脸上消瘦无肉,自然不会有酒窝了。

男儿择妻,十分看重女子的颜色。秋芙若非身材容貌俱佳,作者又怎会倩人做媒呢?

余为秋芙制梅花画衣,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

若是秋芙长得不好看,哪怕穿上再漂亮的衣服,也不会产生“望之如仙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看出作者亦是一个极富情调的男人,古来都是女子为丈夫的衣着打扮上心,很少有丈夫会为妻子在穿着打扮上花费一番心思和情意,更不要说把妻子打扮得如仙女一般没有烟火气了,此亦能感知其对秋芙之爱有逾寻常夫妻。

珮琪性静默,有林下风,字与诗篇,靡不精晓,自言前身自上清宫来。观其神寒骨清,洵非世间烟火人也。

这是作者描写秋芙的妹妹时的文字,据遗传学来看,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容貌会相似,美丑之间的落差并不会大。妹妹如此,姐姐自然不会差得远。

故而,秋芙首先在容貌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笑起来带酒窝的美女。

3

秋芙不仅有容有貌,她还十分富有才情。

在花烛之夕,她想试试丈夫的才华,而作者也正想试试她的诗情,于是二人便在洞房之中开始联句,直到拂晓时分,丫鬟来催促晓妆方才罢手。

对于秋芙的诗情才学,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如:

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谒金门》词云:“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红吹渐满,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秋芙怅然。

秋芙素不工词,忆初作《菩萨蛮》云:“莫道铁为肠,铁肠今也伤。”造意尖新,无板滞之病。其后余游山阴,秋芙制《洞仙歌》见寄,气息深稳,绝无疵纇,余始讶其进境之速。归后索览近作,居然可观,乃知三日之别,固非昔日阿蒙矣。

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荫,荫蔽帘幕。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然余于此,悟入正复不浅。

从上面的几段所以可以见出秋芙的诗词水平是得到丈夫的赏识的,尤其是夫妻二人在芭蕉树叶上题诗唱和,比之寻常文人之间的互答更加富有生活情调。

秋芙之才不止于诗词,她还会绘画、制笺、鼓琴、书法和参禅。

秋芙喜绘牡丹,而下笔颇自矜重。嗣从老友杨渚白游,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

秋芙以金盆捣戎葵叶汁,杂于云母之粉,用纸拖染,其色蔚绿,虽澄心之制,无以过之。曾为余录《西湖百咏》,惜为郭季虎携去。季虎为余题《秋林著书图》云:“诗成不用苔笺写,笑索兰闺手细钞”,即指此也。秋芙向不工书,自游魏滋伯,吴黟山两丈之门,始学为晋唐格。惜病后目力较差,不能常事笔墨。然间作数字,犹是秀媚可人。

最令作者感到大奇的倒不是秋芙的诗书画等等,而是秋芙之辩才与其对禅意的理解。

某年夏天,秋芙约作者去杭州理安寺游玩,那时正好赶上查开士(开士即僧人)讲授佛法,在这里秋芙展现了她的禅意的修养功夫。

时月查开士主讲理安寺席,留饭伊蒲(伊蒲即素食、斋供),并以所绘白莲画帧见贻。秋芙题诗其上,有“空到色香何有相,若离文字岂能禅”之句。

昔瑶花仙史降乩巢团,目秋芙为昙阳(昙阳子,明代女道士,明朝内阁首辅王锡爵次女)后身,观其辨才,似亦可信。加以长斋二十年,《楞严》《法华》熟诵数千卷,定而生惠,一指半偈,犹能言下了悟,况区区文字间乎!昔人谓“书到今生读已迟”,余于秋芙信之矣。

余读《述异记》云“龙眠于渊,颔下之珠,为虞人所得,龙觉而死”,不胜叹息。秋芙从旁语曰:“此龙之罪也。颔下有珠,则宜知宝。既不能宝而为人得,则唏嘘云雨,与虞人相持江湖之间,珠可还也。而以身殉之,龙则逝矣,而使珠落人手,永无还日,龙岂爱珠者哉?”余默然良久,曰:“不意秋芙亦能作议论,大奇。”

以上这些种种的琐忆都直接透露出秋芙卓然的才情和高超的颖悟,令作者又爱又敬。

4

写到这里,读者一定会觉得秋芙是个文静娴雅的乖乖女,那就错了。如果是这样,林语堂也就不会评价她为中国古代最可爱的两个女子之一了。

她也有女子淘气顽皮的一面。

他们夫妇结交了许多风流的雅士,常常到作者的草堂剪灯论文、拈韵赋诗、清谈瀹茗、踞地赌拳、狂饮疾呼,豪情盛慨,旁若无人。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家里的酒喝完了,而且床头只剩数十钱。于是秋芙便拔下头上金钗,去当铺换钱沽酒。

他们去西溪拜访一位相传戒律精严,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的僧人,当见到他时,见他鼻孔朝天,如聩如聋时,两人不禁失笑。

秋芙有时还会和其他人玩一种叫“呼卢”的赌博游戏,更每天晚上都强迫作者和她下围棋,可是她的棋艺并不精,每次快要输了的时候,就撒娇耍小赖。

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手谈就是下围棋),或至达旦。余戏举竹垞词云:“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猧儿(像蜷曲着的小狗似的)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自此更不复棋。

这一段琐忆就是典型的夫妻之间的生活情趣,而且只有恩爱夫妻之间才有这样的情趣。尤其写到最后一句,令人会心一笑。

5

作者与秋芙的生活也并不是一直如上文中所述那样风平浪静、恬淡浪漫,他们的心灵也有饱受煎熬的时刻。

比如作者的父亲晚年多病,秋芙便和丈夫一同结坛,修玉皇忏仪四十九日,为公公祈福。

作者与秋芙刚结婚两年,便感染了重病。起初是生毒疮,随即又转为了疟疾。作者在病榻上伏枕三月,九死一生。而秋芙一直衣不解带地照顾着他。

甲辰秋,同入招游月湖。夜深为风露所欺。明曰复集吴山笙鹤楼,中酒禁寒。归而病热几殆,赖乩示方药,始获再生。越一年,为丙午岁,疽发背间,旋复病疟。方届秋试,扶病登车,未及试院,而魂三逝矣。仆从舁归,匝月始安。己酉之夏,复病疮痢,俯枕三月,痛甚剥肤。六年之间,三堕病劫,秋芙每侍余疾,衣不解带。柔脆之质,岂禁劳瘁,故余三病,而秋芙亦三病也。

当秋芙病倒,在娘家休养两个多月,作者有时不得不回家去料理一些事时,秋芙一定要找人将作者召回到她身边。等作者回来,秋芙却一言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作者。

真正的恩爱夫妻之间,本就是无言亦可沟通的。

秋芙生负情癖,病中尤为缠缚。余归,必趣人召余,比至,仍无一语。侣琼(秋芙的妹妹)问之,秋芙曰:“余命如悬丝,自分难续,仓猝恐无以与诀,彼来,余可撒手行耳。”余闻是言,始觉腹痛,继思秋芙念佛二十年,誓赴金台(金莲花台,代指往生极乐国土莲花池中。)之迎,观此一念,恐异曰轮堕人天(代指死亡),秋芙犹未能免。手中梧桐花(梧桐花象征悲伤的离情),放下正自不易耳。

秋芙之痴憨,真是令人又爱又怜。

6

秋芙与作者都是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用作者自己的话讲就是:余家断杀数十年,而修鸿宝之道六七载。

在写此文的前一年,作者家的燕窝下的巢泥忽然掉落,秋芙担心小狗会将雏燕抓去玩死,赶忙把小燕子拾起来放回窝内,并用竹片钉在梁上,以承其巢。

秋芙与作者并没有十分远大的追求和抱负,他们只想安安心心地做一对寻常夫妻,过平平淡淡的生活。

可惜岁月无情,秋芙时常感叹:

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之一二耳,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庾兰成云:一月欢娱,得四五六日。想亦自解语耳。

出于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他们只能寄心于佛,希望生生世世都能成为夫妻。

7

本文与《浮生六记》、《香畹楼忆语》及《影梅庵忆语》等文章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秋芙并没有死,在这一点上是超过其他三篇作品的。

如果秋芙死了,这么大的事,何以全文只字不提。

秋芙虽然尚在人世,可是肺病缠身,憔悴不已,作者已经隐隐感觉到秋芙将不久于人世,文中有言:

秋芙之琴,半出余授。入秋以来,因病废辍。既起,指法渐疏,强为理习,乃与弹于夕阳红半楼上。调弦既久,高不成音,再调则当五徵而绝。秋芙索上新弦,忽烟雾迷空,窗纸欲黑。下楼视之,知雏鬟不戒,火延幔帷。童仆扑之始灭。乃知猝断之弦,其谶不远,况五,火数也,应徵而绝,琴其语我乎?

倘若秋芙身体安健,作者又何忍作此不祥之语呢。

据考证,秋芙在作者写完这篇文章后不久就去世了,而作者在秋芙死后五六年,就因为太平军战乱而饿死。

数年而后,当与秋芙结庐华坞河渚间,夕梵晨钟,忏除慧业。花开之日,当并见弥陀,听无生之法。即或再堕人天,亦愿世世永为夫妇。明日为如来涅槃日,当持此誓,证明佛前。

这是作者写在文末的愿望,可惜今生今世他却只能与秋芙做十年夫妻。

8

秋芙不仅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更兼有德有爱有情有痴。我认为更胜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林黛玉太过多愁善感。

试问这样的女子,哪个男人会不爱呢?

只可惜红颜薄命,古今一辙。

图片来自百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