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精选

《昨日之旅》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2020-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刘书朋

原作名: Die Reise in dieVergangenheit

内容简介:

-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德语作家

-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以冰冷的诗意书写隐秘的激情

-《昨日之旅》:尘封数十年的茨威格遗著,一段只能追忆无法重温的爱情。

-《情感的迷惘》:以惊人的慈悲之心,书写禁忌的同性之爱。

《昨日之旅》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收文8篇,其中包括《旧书商门德尔》《情感的迷惘》《昨日之旅》等名篇。《昨日之旅》是茨威格的遗作,在伦敦一家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尘封数十年后,终见天日。小说讲述了出身清贫、才气过人的化学博士路德维希与他的老板、枢密顾问G的夫人之间,苦苦相恋却难以如愿的爱情故事。

作者简介: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出身赋予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被同性爱着的男学生、互相争奇斗艳的孪生姐妹、走在路上良心发现的绅士、和赌徒一夜情的寡妇、不食人间烟火的旧书商门德尔、观察小偷行为的同路人、因战争分隔多年的博士和夫人、被主人抛弃的狗子……茨威格还有什么领域的内心描写是不能及的?

#  第三篇,“尽管老而不死,但愿我显得像个愚蠢、热情之人”

#  好会用比喻啊 昨日之旅有一点点红与黑 最喜欢第一篇吧

#  还好我是先看的村上,不然看完茨威格估计会死…

贰:

读茨威格的小说,有点像在读李商隐的爱情诗,两者营造出的都是那种幽深迷蒙、缠绵悱恻的氛围。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无论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深情的叹息,还是“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那样的热切执着,抑或“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中爱的毒誓,指向的都是一个我们从未闻其名、知其行的女性。这点像极了茨威格的小说,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没有姓名,《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C太太。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茨威格小说《昨日之旅》,枢密顾问G的夫人也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主人公。作家这样安排,不知是他的写作习惯使然,还是想以此象征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人物命运的某种普遍性?

《昨日之旅》是茨威格的遗作,在伦敦一家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尘封数十年后,终见天日。小说讲述了出身清贫、才气过人的化学博士路德维希与他的老板,枢密顾问G的夫人之间,苦苦相恋却难以如愿的爱情故事。路德维希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枢密顾问G的工厂工作。他的才华与勤奋得到了枢密顾问的好感和赏识,他先是建议路德维希配搬进他的别墅,以便随叫随到,倚为心腹。不料被心高气傲的路德维希拒绝了。不久,老板的病情加重,不得不长期卧床休养,他再次提出了聘请年轻人做私人秘书、搬进他别墅的请求。为自己的前程计,路德维希勉强答应了。从他踏进老板家第一次见到夫人,美丽高贵而又亲切坦诚的夫人让他如沐春风,内心纠结的疙瘩豁然解开。从此,他时时感受到夫人的善解人意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两人之间产生了炽热的爱情。就在这时,老板派博士去墨西哥开采公司急需的矿石,创办分厂。在异国他乡,他度日如年,终于熬到了即将归国还乡的时刻,谁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人音信被阻,天各一方。路德维希忍受不了孤寂,战争的结束也遥遥无期,于是在大洋彼岸娶妻生子。可是,打了四年的一战突然结束。博士的心又不平静了,他与夫人恢复了联系,得知枢密顾问已经病逝,夫人安然无恙,于是乘着出差回国的机会,他造访夫人,约她重游海德堡。然而,在经历了重逢最初的激动之后,他们突然发现,彼此之间好象横亘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再也找不回往昔那美好的一切了……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茨威格小说标志性的特色,《昨日之旅》也不例外。出身贫寒的路德维希在跨进枢密顾问家之前,对富人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由于夫人春风化雨般的亲切温暖而促使他情感上发生了变化,他由眷恋这幢陌生的房子,渐渐地爱上了夫人;女主人公从对博士母性般的照顾关心,到两颗孤寂的心日益靠近,进而不时流露出女性的柔情,终于碰撞出爱的火花;大战结束后两人重逢时的由喜悦到尴尬,这一心理的擅变过程,茨威格写得细致隽永,曲折委婉,荡气回肠;而且往往以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细节加以强化,比如复活节夫人外出访亲三天,路德维希像丢了魂似的,“从一个房间蹭到另一个房间,一本书也念不进去,心烦意乱”;夫人得知他要去墨西哥两年,脱口而出:“去两年!我的上帝呀!”内心的惊恐和失望溢于言表;两人重逢后,夫人带路德维希参观他以前住过的房间,进入房门时两人的肉体无意间轻轻一碰,结果使他们十分窘迫,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将两人之间的由怜变爱,又由爱生隙,展现得丰富动人。

究竟是什么让一对有情人最终形同陌路?两人重逢之后,面对风华正茂、渴望重续前缘的男主人公,夫人伤感地表示自己老了,没有什么可期望,也不能再给别人什么。也许,岁月沧桑,物是人非,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再次冲动而去伤害路德维希的家庭;然而,她的内心其实深爱着路德维希,因此,他写信约她重游海德堡,她立刻答应了。在梦想与现实、情欲与理智之间,女主人公的痛苦与挣扎比男主人公更甚。“他的心上人在任何时候都奇妙地保持着自己的风格,讳莫如深同时又敞开肺腑。”作家的这段话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茫茫人间,世事难料。茨威格也许已经告诉我们,是战争粗暴地干涉和改变了这对有情人的命运,使两人之间刚刚谱写的爱的乐章突然发生了不和谐的变奏。路德维希与夫人重游海德堡时,街上狂热的游行队伍打破了这座古城的宁静,小说的这段时代背景大约是上世纪20年代,虽然此时一战已经过去,希特勒还未上台,但它预示战争狂人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警醒世人不要忽视法西斯的危险,这不能不让人佩服茨威格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从而改变了我们以前留下的茨威格只写风花雪月、不问人间疾苦的印象。

爱情虽然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路德维希与夫人到底未能结合,在海德堡深夜的街道上,两人默默而行,他对夫人念出了以前她给他读过的魏尔伦的两句诗:“在古老的公园里,冰冻,孤寂/两个幽灵在寻找往昔。”他们在寻找,他们找到了吗?

也许,还是李商隐的两句诗是最好的写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叁:

《昨日之旅》应该算是一本中篇小说,它命运多舛,在出版商的仓库中放了很多年,等它终于被发现时,最适合它的时光却已经错过——人类已经淡忘了战争、残酷、死亡、背叛等,并淡忘了在它们的阴影下,命运的沉重与悲哀,而那却是茨威格小说所特有的味道。

《昨日之旅》讲了一个平淡的爱情故事,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们没法继续联系下去,9年过去了,男人发了财,也有了自己的婚姻,当他和夕日的爱情重逢时,美好的回忆瞬间变成了苦涩。

是什么战胜了爱情?战争?还是时光?还是我们人性中的孤独?

茨威格一生都在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人,我们无法不珍视曾经的一切,但对于世界来说,那又能算什么?世界因太多的细节而变得没有细节,擦肩而过时,我们想不到,盘踞在角落的情侣们的心中,他们彼此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我们严重地互相漠视着,直到有一天,你完全接受了这样的答案:你的激情,不过是人间每天都在发生的诸多蠢行之一,而你的一生,也不过是上百亿曾经过往中微渺的一次而已。

爱情一定会被忽视,一定会被葬送,一定会被忘怀。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爱?

茨威格没有答案,他有的是与我们同样的迷茫与苦痛,也正是因为这份真诚,他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他的每个细节描写,都有烧灼感——原来,生命对于个体来说,竟然是如此的彻痛!

《昨日之旅》并非茨威格的代表作,但经历过茨威格,人生注定会变得更丰富。

肆:

《昨日之旅》是一本命运奇特的书。关于这篇小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只知道它曾于一九二九年部分地收在维也纳出版的一个文集里。许多年以后,菲舍尔出版社的编辑克努特·贝克在伦敦Atrium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发现了一份打样稿,引起了他的注意。整整四十一页的文字,署着茨威格的名字:他发现的正是这部小说的完整版本,标题“昨日之旅”被划掉了。今天,我们决定保留这个标题,因为它如此贴合这个令人感动的爱的故事,相爱的男女被迫分开后、再也无法寻回过去。

茨威格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爱情的疑问:爱能经历一切考验吗?爱能抵制住时间的侵蚀、背叛乃至一场世界大战吗?男主人公路德维希出身贫寒,是一个激情满怀的年轻人。他爱上了富有的恩主之妻。二人深深相爱,路德维希被派往墨西哥出差。她许诺,等路德维希回来,就与他结合;不料,归期不断推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切断了大西洋上通往与英国敌对之国的所有航线。后来,路德维希变得富有,他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九年后的重逢,有着苦涩的味道。

在《昨日之旅》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位奥地利大作家钟爱的诸多元素:爱情(这当然),激情,忠诚,世界大战的创伤。同样,我们还可以重温茨威格独特的技巧,他天才的心理描写,运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表达内心的折磨、想法和无意识的深渊的艺术。

故事集中在路德维希身上,这个年轻的巴尔扎克式的主人公有着日尔曼人的特点(他的成功靠的是个人不懈的努力,而非投机取巧),而最有趣的人物,无疑是他的心上人。她没有名字,曾是“大名鼎鼎的枢密顾问G”的妻子,后又守寡。我们禁不住要联想到《情感教育》中的阿尔诺夫人,而这个短篇又处处让人联想到福楼拜那本小说的结局。但《昨日之旅》的女主人公比阿尔诺夫人更能打动人心。阿尔诺夫人鲜有欲望,很被动,而茨威格的女主人公有着绝对的宽容和大度。她令人欣赏,甚而激发热烈的爱恋。因此,《昨日之旅》也是一副绝妙的女士肖像。

小说以魏尔伦为依托,篇末《感伤的对话》的诗句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钥匙。显然,茨威格是凭记忆引用这首诗,引文有些不准确(在原诗中是两个幽灵“追忆”往昔)。但是,作为亲法人士,这样做却有明显的意图:他,一个维也纳人,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亲眼看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仇恨的泛日尔曼爱国主义登台。他借助一首用敌国语言写就的“外国”诗歌,说出了这部作品的中心所在:昨日无法重现。

伍:

把这本书拿到手,首先给人强烈印象的是两个像乒乓球拍一样又厚又硬的封皮——一厘米多点薄的书里占了足有四毫米少点厚——因此打开它就像揭开一个箱盖!不过,箱子里到真是曾经被尘封过的好东西。据说本书中这篇小说在作者生前只发表过一些片断,到了一九八七年才有一个完整的版本问世,这本呢就是这个完整版的译文。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对读者来说当然是相当有名气不陌生了,从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读者就已经领略过他在写人的心理时所达到的那种出神入化的地步。看他的书,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年,是男还是女,都会用一支曲静通幽的笔进入那片静谧的心理世界。

与其说茨威格是个心理分析大师,还不如说他是个心理构建大师。因为他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大多是按故事的逻辑虚构的,有很强的传奇性(这一点既不像托尔斯泰也不象司汤达,虽然他崇拜他俩)。对现实有目的的夸大。比如对于“爱情”他总是夸大到让读者妒嫉的地步,这让人印象深刻。

本书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人与一位夫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年青人让读者很熟悉,他身上带着地地道道的法国味。本书最后有一个法文译者的序,在这个序里,聪明的法国译者在男主角身上看到了巴尔扎克书中的人物(大概是拉斯蒂涅),在女主角身上看到了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中的阿尔努夫人——他们也各自有与此类似的爱情故事。但说实话,我看他们更像司汤达《红与黑》里的于连•索雷尔和德•瑞那尔夫人。总而言之,这故事的内核就是一个年轻的雄心勃勃的青年与一个年长成熟的夫人之间那有如雄雄烈火一般的爱情。

书很薄看起来更像一个故事梗概,它发生在九年左右的时间里,它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发生在九年前,第二部分发生在九年后。前面部分是女主角在偷情,后部分则是男主角在偷情。这一点茨威格设计的很巧妙。他用家庭道德作为权重分成两个回合加在这两个主角身上,就像玩翘翘板。说真的,没有这个道德,这故事就要大为减色,而且最后那个欲断非断,欲留非留的结尾也无法了成立。

故事中的大多数的情节也都是一带而过,只不过稍微煊染了那么几个“爱起来要人命”的场景。其实这个故事要想扩充的话是非常容易的,不知道为什么茨威格就没有把它再用心加工,最后还只从中摘取了一个片断加以发表。

这本小说就是个半成品,男女主人公都没有名字,只是用“他”和“她”来代替,这一点带来了一种读书乐趣。因为我想看看茨威格在写人物心理的时候到底是用的什么样的视角。所以我在读了一遍之后,第二遍我把书里的 “他”全换作了“我”——结果发现,读起来更加自然,更加流畅!这本看似第三人称的小说其实是本第一人称心理小说。其视角也不是全知的而是受限的。这样的手法到在现代已成主流。毛姆曾把此创新归为亨利詹姆斯所有。

另外当书里出现男女主角都在的时候,一般说来也是按男主角的视点来叙事的,这可以把里面的“他们”全都换成“我们”也不会有任何麻烦。这里其实也没什么要说的,我要说的是当只有女主角的时候,把这里的“她”全换成 “我”。这时候读起来也是一点也不别扭,非常恰当。

这就是这本小说的主要特点了,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样的,当然写得也同样精采。最后还引用了魏尔伦的一个诗句点题,给本书增添了诗的余韵。因此,本书虽然书皮很厚,但真的很好看,而且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还可以发出“膨”地一声响!

陆:

Colloque sentimental

Dans le vieux parc solitaire et glacé 

Deux formes ont tout à l'heure passé. 

Leurs yeux sont morts et leurs lèvres sont molles, 

Et l'on entend à peine leurs paroles.

Dans le vieux parc solitaire et glacé

Deux spectres ont évoqué le passé.

--Te souvient-il de notre extase ancienne ?

--Pourquoi voulez-vous donc qu'il m'en souvienne ?

--Ton coeur bat-il toujours à mon seul nom ?

Toujours vois tu mon âme en rêve? --Non.

--Ah! les beaux jours de bonheur indicible

Où nous joignions nos bouches! --C'est possible.

Qu'il était bleu, le ciel, et grand l'espoir !

--L'espoir a fui, vaincu, vers le ciel noir.

Tels ils marchaient dans les avoines folles,

Et la nuit seule entendit leurs paroles.

感伤的对话

孤寂寒冷的旧园里, 

刚才走过两个影子。

他们双唇无力眼无神,

要听清其话实在很难。

孤寂寒冷的旧园里

两个幽灵想起往事。

——你还记得我们旧日的狂喜?

——为什么你要我把它忘记?

——听到我的名你的心还跳不?

你仍梦见我的魂么?——不。

——啊,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的唇

紧紧相吻,多么幸福!——有可能。

——天多么蓝,希望多恢宏

——希望败了,逃亡漆黑的天空。

就这样,他们在麦丛中走这,

只有夜听得见他们的低语。

中文版译后记中写道:“促使作者命笔的,并不仅仅是主人公的这段往日的恋情,而是现实对命运的粗暴干涉。(即指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不都是命运一双大手随意拨动的结果么?不会被干涉,无法干涉。两只影子分离,靠近,互相拥抱,如此循环往复,在彼此的试探摸索中向着不复存在的过往提出那盘踞在心头太久的沉甸甸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只能是沉默。

柒: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不爱我了?!好呀!你现在不爱我了!”的意思就是说你不再乐意把你的精子或者卵子只给我一个人分享了,或者根本就不想给我一丁点儿了,而曾经你我都一直以为我们的精子卵子其实都是只为对方而生的!精子出现之后会瞬间大量死亡,而爱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维持刚产生出来时候的新鲜?当你面对你曾经深爱过的人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恶心?你会不会在几年之后才发觉当初疯狂陷入爱情的你不是真实的你,而那个他也早就远去?

茨威格的这本小说主题就是这种时间、空间、政治、心态对于爱情的损伤,说好听一点就是影响。年轻而穷困的化学天才路德维希受到他的老板的垂青,让他到他家里作为顾问,加上他的老板的身体越来越差于是就决定让路得维希今后继承他的事业,首先第一步就是给他机会把他派遣到墨西哥,等他再次回到德国之后便会事业上如日中天了。可是这么一个好消息并没有给与路得维希多少欢乐,在短暂的狂喜之后他才发现巨大的痛苦向他袭来。他爱上了他老板的妻子,并且她也深爱着他。克制住这种猛烈的感情之后路德维希来到了墨西哥,朝思暮想地度过了一年时间眼看着就要回国与她重逢,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通封锁,回国无望,两情人再次陷入绝望之中。“四五年后,他对自己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一无所知。”他在墨西哥结了婚有了孩子。战争结束,唤起了他内心里的那些回忆,路德维希有一次被派回国,先是写信给这个曾经的恋人,然后是去拜访。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19、20岁时那会儿曾深度迷恋过茨威格,因为他代替你进行心理活动或者直接挖掘你的心理活动,甚至刺激你去进行你本不愿意去进行的心理活动,茨威格是心理描写的大师,特别是情爱心理,但是与其说他是心理大师还不如说他是挖掘工人,因为之后的这4年里接触过的一些作家和作品中我才认识到作为一种工具性质的心理描写活动是不自然的,而且表面上虽然可以直接触碰的心理只是一种最肤浅的心理和最不成熟的心理,茨威格没有把这种表面心理发掘下去。

小说主人公路德维希本身因为贫穷但是认识到自己的才会所以对这个世界愤愤不平,“他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于上层人士及其氛围的仇恨”。从拒绝他老板的好心介绍收留,到后来入住老板家里的不自在,再到后来受夫人的善意引导开始习惯这种生活并且对她生出爱意。从他在墨西哥每天写信用繁忙的工作掩盖浓烈的相思到受困于战事的无助愤怒最后心灰意冷草草结婚了事屈服于命运。茨威格都描写地细致入微、层次分明。而小说中描写最突出的部分也是最优秀的部分就是他们在时隔好几年之后见面坐火车开始一次旅行的段落。“十年前,他们两人曾经有一次短暂的海德堡之旅,那时彼此还很陌生,可是已经心灵相近:可是今天这次旅行应该是告别之旅……。”

小说就是从这次旅行开始,主体是一段关于他们两的回忆。是的。他们终于见面了,所有的期许和等待都似乎有结果了。但是似乎这次重逢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本希望在同一个车厢里坐在一起好好聊一聊叙旧却被另外三个冲进来的乘客打断,他们吵吵嚷嚷争论不休。路德维希只能和夫人进行眼神的交流。火车到站。人流不息。在希特勒上台前四年的这时,革命的煽动影响了所有的年轻人,街道上都是口号、游行、标语、愤怒、革命!人不再具有感性冷静的思维,变得冷漠无聊。路德维希挣扎着维持这一段他期望之中的约会,可以一切都是徒劳。在旅馆楼梯上,夫人迈着沉重艰难的脚步,路德维希脑海里闪现了一个念头:就像一个老妇人。温暖的记忆里开始有一点冰冷的东西留了下来。宾馆房间里杂乱的床上被单的人的体温还没有散尽,这一切都让他感觉到了恶心。他们出门散步走在树林里,两个幽灵在寻找往昔。

两个非静止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何况是人,更何况是发生在人之间的感情。爱情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伸展或者萎缩,不可能维持刚产生时候那种状态。这种“运动”和精子的追逐的意义大致一样,都是条件反射,最后的结局都是绝大多数的死去。路德维希也是一样,从不会先考虑到这种影响和改变,不是希望而是坚信爱情一如往昔,或者由于时间的关系而变得韵味十足,可是乐观并不是思考感情问题的常态,用理性的思维去考量爱情的后果比用非理性的思维考量爱情的发生更残酷,却更有意义。

在我们身边,一段又一段无意义的爱情在产生和发展,直奔悲剧的结局。亲近的甜蜜变成无尽的等待。无尽的等待变成了空洞的相逢。无论这种改变是因为战争、政治、厌倦、麻木或者仅仅是因为时间,也许,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因来解释这个本来就悲观的世界。

捌:

凌乱的书架,横七竖八地排列着一堆类别、内容各不相干的书。茨威格,连同精巧的装帧让我在其中捡走了它。 

这本是一个平凡无奇故事。相爱时不能相守,重逢时却已物是人非。但是茨威格让它有了摄人心魄的光彩。

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时而炙热如火山迸发、时而节制如舒缓清泉的诉说,使人心甘情愿地做了作者的俘虏,并贪婪地渴求着他笔下衍生的每一个字,随着故事的起伏与其中暗藏的情感呼吸着同样的脉搏。“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我们曾经如此相爱,怎奈岁月如此相欺。

岁月总是有着不动声色摧毁或拯救一切的力量。时过境迁之后尽管你疯狂寻找,发现的却总是叹息:昨日,或可重现,终不能再来。

而曾经几乎占据你整个生命的爱情,那个让你神魂颠倒、意乱情迷的他/她,也许会时不时跳出记忆的匣子,与你的回忆共演一场精彩的舞台剧。但那又怎样呢?他们早已成为记忆的尘埃,只是因了你的怀念而楚楚动人。

爱情,当真敌得过岁月的无声打磨、命运的变幻莫测和人心的欲望以及背叛吗?

还是,万事当头,惟爱是最脆弱?

时间洗尽铅华,露出灵魂的本色,原来我们的拥抱、逃避,都只为自己,能更加看清楚过去、此刻和未来的自己。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