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三、“厌蠢症”犯的时候,得看看自己蠢不蠢
“厌蠢症”这个词儿在网络上用得挺多,一些人犯的低级错误是显得蠢,可是被指责和嘲讽的低级错误,有多少是因为见识上的差距造成?有多少是因为真蠢?
我们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较多,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外来打工者,过十字路口都不懂看红绿灯,只有等人多的时候,紧张地跟着人群一起跑。
还有,一个大妈从来不坐地铁,也不敢坐地铁,因为不会购票,还担心会被“盗走”手机里的钱。
更有甚者,很害怕坐电动扶梯,因为总踩在黄的那个阶梯棱线上,摔过几次。
不少人说这样的蠢货又笨又没气质,挣到了钱,也显得缩头缩脑。
一个熟人是精明的小伙子,说起这些事时,那个鄙夷的表情,简直把“你们也太蠢了”几个字刻脸上一般。
可就是这个小伙子,被骗了不少钱。
他玩游戏时,一个“女孩”和他套近乎,要拜他为师。
“女孩”打引号,是小伙子至今只听过女孩语音,但不能确定长久交流的人是发语音者本人,或是就算是本人也用了变声器。
游戏中成师徒后,熟络了起来,聊的话题也从游戏到了生活。
一开始,这“女孩”只撒娇要帮忙在网上点杯奶茶,逐渐又索要节日礼物。
后来,说有什么赚收益很快的投资,只是教小伙子理财什么的,不是大投资。
小伙子想,一个月投一千两千当玩儿呗。
没有想到还真有收益,小伙子投得多了点,哪知突然又没有收益了。
不只没收益,连投的钱也提不出来了。
小伙子也联系不上那女孩,找“女孩”曾提起过的熟人也找不到。
小伙子算个总账,给那女孩花了快五万了。
比起那些大案子,这个数额不多,但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这是现钱啊,也要存几年才存得了这些钱。
还有,这些钱几乎没有追回的可能。
小伙子有转账记录,但不是一次转出,多多少少几十次呢,又没注明用途,有时候聊天里还提到是送礼物的钱让“女孩”自己买,那是不是所有钱都可以视为买礼物?
所谓投资,也多数时候是“女孩”代投代管,还有“女孩”转钱给他的记录,说是收益,但又没注明是什么收益,两人也算不上合伙投资。
他听过几次关心他的语音,还夸“女孩”温柔可爱,算不算他们是熟人?
损失了钱,还伤了心,这小伙子又算不算蠢呢?
其实因为认知差距,和接触不了解的领域,而显出的那种笨拙,不算蠢,只要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多去练习就懂了。
真正的蠢,是内心贪婪而引发的自大虚荣,被欺骗被利用而不自知。
现代科技发展快,各项设施更新换代也快,有人因为没见过而出糗,算不得蠢。
附近有个年轻人喜欢的很有科技感的打卡地,可那里十五年前,还是一片农田。
在一些老农们曾耕种的土地上,冷笑着看他们面对新事物时的兴奋与畏缩,因他们的笨手笨脚而犯“厌蠢症”前,一定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干过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