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悟】丨教育的新世界,生命的无限可能——读《你当像鸟飞往你
一只铅笔勾勒出大山的轮廓,一个年轻人站在山顶眺望远方,头顶有几只鸟飞过,飞向远山。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
……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只有七岁,但我懂得相比其他任何事,最令我们家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事实:我们不去上学。
1986年出生的塔拉·韦斯特弗带着她的第一本书,新人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本书一经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至今已累计超过了80周,依然稳居榜首,No.1,TOP1,这可真是一个奇迹。
可是,如果你知道带来这个奇迹的女孩在17岁前因为父母的坚持,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从来没有上过学,还住在一个像垃圾填埋场一样的地方,你可能更加震惊。而她终于在一个哥哥离开时说的话的鼓励下争取想办法要离开那个父亲根本不允许子女拥有个人意志和声音的家庭,哥哥说你要想办法尽快离开,否则也许这辈子你都离不开了,因为你会失去飞翔的能力。
这声音响在塔拉的心底,她知道如果想要活得像个人样,她就必须努力逃离这座大山。后来,塔拉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为此书造成的影响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没错,这真的是个奇迹,就连比尔·盖茨都忍不住一而再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并声称自己在阅读塔拉极端的童年往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在比尔·盖茨看来,这应该是一本每个人都会喜欢的书,没有例外,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而我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后的第一反应也是震惊之外,心里剩下的就是对塔拉的崇拜之情了,我的感觉是如果我是她,我一定就会呆在这个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彻底像是被温水煮熟的青蛙了。塔拉的反抗和成功逆袭,会告诉我们不要为自己的不成功和不自律找借口,你看,还有人是可以这样生活的,而她依然能够逃出生天,为自己奋斗出前途无比光明的道路来,不是吗?
我尤其欣赏的是塔拉的态度,在历经了这一切之后,知性优雅的塔拉依然还是会像她这个岁数的年轻女性一样,可能会羞怯地微笑,但是她的平和安静里蕴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这个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塔拉·韦斯特弗
塔拉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01
塔拉拿到自己出生证明的时候是九岁,那一刻她意识到这是第一份能证明自己是个人的法律依据
塔拉和身后的垃圾填埋场
塔拉家里的兄弟姐妹合计7人,她是最小的那个,父母坚决不让孩子入学,声称那些政府办的学校会给人洗脑,而政府大概率并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存在,因为好多孩子根本没有出生证明,就是在家里生的,父母甚至连孩子准确的生日都记不住。
这也是为人父母,简直是犯罪呀!就连爷爷奶奶认为孩子们应该正常上学、应该喝牛奶,所有的这些在塔拉父母这里就是置若罔闻,塔拉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长大了。
拿到出生证明是因为排行老四的哥哥卢克想要考个驾照出来,这样可以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这时候的卢克15岁。母亲忽然决定既然要给卢克办理出生证明,就索性给每个人都办理,但是发现这无比困难:
没有一个人知道孩子的确切出生日期,所有的人印象里日期都不一样
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这些孩子是母亲亲生子女的文件,什么都找不到
母亲打了一个星期的电话向外求助,每天打好几个小时,找自己的孩子婴儿时期的受洗礼的证书复印件,可是每份文件上的关于同一个孩子的出生日期都是不同的,和家人记忆也没有一个相一致的……
塔拉在书中写到母亲与父亲决定结婚,舅舅林恩来看看这个想要娶她的家伙是谁,结果发现了这家人说话都像是在斗殴和喊叫,舅舅极其反感,试图让妹妹法耶改变主意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年轻的姑娘法耶和山里来的小伙子吉恩回到了山上结婚开始过日子。
起初也许是正常的,但是塔拉写到她看到父母结婚时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还是无忧无虑的年轻人的样子,母亲看上去也很幸福,塔拉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和别人不一样了,后来的父亲就是一个疲惫不堪、忧心忡忡、提心吊胆并和政府规定相作对的一个中年人。
总而言之,在父亲三十岁左右,他开始变得事事不合作,并在某一天将三个大儿子从学校接回了家,从此家里的孩子都不再上学,后出生的四个孩子都没有去医院,也没有开具出生证明。
塔拉日后在大学里听到心理学教授讲的一种病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疾病,也叫作躁郁症,塔拉想也许就是这样,才能解释父亲的偏执狂的表现,这是共生的症状之一,而塔拉和她的家人就在父亲的独断专行的安排下被圈在那个垃圾一样的家中。
02
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塔拉知道自己家的生活中每一起偶发事件最终的结果都在叠加
塔拉大概十岁的时候,三哥泰勒开车带着家人出了车祸,后遗症是泰勒的口吃和母亲的“浣熊眼”和偏头痛,但是父亲依然不带他们看医生。父亲说的是反正生死掌握在上帝手里,医生也帮不了什么忙。
泰勒后来决定要去上大学,离开这个让他厌恶的家。他为之努力了很久。受了泰勒的影响后,塔拉也萌生了要上大学的念头,这总比呆在满地脏污、充满危险的废料场要好吧,她想着。
泰勒带来的后续影响在塔拉这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她学习坐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琢磨着不懂的教义,这逐渐变成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而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塔拉总是对不明白的东西仔细阅读。
泰勒是在前面两个哥哥在附近山上工作后离家走掉的,他走后,老四卢克曾经被严重烧伤,但是这家的父亲和母亲依然秉着自己超越常人的偏执的认知,给孩子的烧伤严重的腿自己做了手术,并且说不能送去医院,否则联邦政府会把家里的孩子都带走,还会把卢克放在医院,让他的腿感染,最后他会死去。
我的天呢。这种父亲。这种母亲。这样的命运。
看到泰勒回来对塔拉说的话,我万分激动:“是时候离开了,塔拉,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说这话的泰勒在前一天刚见识了自己的哥哥肖恩如何欺负塔拉,就像复制一样,肖恩几乎成了和他们父亲一模一样的人。
“外面有一个世界,塔拉,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我为自己创造了一段新历史。
03
世界终于开始还原到它本来应该的样子
借助泰勒的帮助,塔拉终于来到了杨百翰大学,并在这里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她从最初的学音乐变成了向其他方面的探索并乐在其中。甚至用自己的思考写出的论文得到了很多夸奖,塔拉终于从那个自卑、胆怯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白天鹅。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力量。
然而中间还有一次,我看书的时候简直被吓到了,塔拉曾经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回去探望家人,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和肖恩试图置自己于死地,肖恩说:“小妹,如果你是聪明人,还是用这个自我了断吧。这样更好,否则我下手比这个狠多了。”他递给塔拉一把很小很薄的刀子,只有五六英寸长,上面竟然还带着深色的血迹(后来被证实为是肖恩养的宠物狗的血,它被愤怒的肖恩给杀害了)。
好不容易捱到早晨,塔拉开着借来的车返回了学校。但是后来肖恩先是发恐吓信,后来直接打电话说:“我拿不定主意,是亲手杀掉你呢,还是雇个杀手。”
“当生活本身已经如此荒唐,谁知道什么才能算做疯狂?”(《堂吉诃德》)
塔拉受到这样的折磨,简直无法冷静下来继续自己的论文写作,她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要毕不了业了,可是好在撑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塔拉的论文得到了导师的赞赏,他用很高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欣喜,就这样,塔拉·韦斯特弗成为了年轻的博士。
04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带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以前看电影《无问西东》时看到富家子弟沈光耀最终投笔从戎,做了飞行员,他的母亲来说了一句话是本来想让他上大学受教育是希望他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无限可能,既然现在他自己决定了目前做飞行员就是最大的意义,那做父母的也只有支持。
塔拉的受教育之路的艰辛程度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想象。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语被提到很多次,孩子未来长成的模样很大程度上是在复刻自己的父母,这个特例中的泰勒和塔拉的逃离是小概率事件,即便如此,身为科学家的泰勒还是在给自己孩子是否注射疫苗的问题上令妻子花费了好几年时间予以说服,而塔拉无意间打开的一本幼时的日记上写着:“只有爸爸才是对的。”
人生的很多艰难时刻,对于塔拉来说,已经穿越并正在试图摆脱后续的影响,她就像是一只有目标的小鸟,努力地飞向自己的山峰。
看完了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像是体验了塔拉的坎坷身世、重塑自我的艰难历程,有些感触和启发,遂作简单记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塔拉回忆了自己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主人公塔拉是一个17岁之前从未踏入教师的大山女孩,家里有兄弟姐妹7人,塔拉爸爸具有“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狂躁、偏执、夸大妄想、被害妄想,不相信政府,不让孩子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选择在家教育孩子。塔拉小时候在家帮爸爸在废料场拆解垃圾,帮妈妈调配精油和草药膏,由妈妈和哥哥授授简单的知识。塔拉17岁通过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一个来自偏执、价值观扭曲、时常被哥哥迫害的家庭的女孩,却带上了高学历的帽子,得到了顶尖的教育,从而拯救了自己,重塑了自我,那是教育给她的新世界,也给了其生命的无限可能。
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鲜活例子,鼓舞人心,给人以启迪。我在看书的时候不自主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没有读书,应该也和发小一样早早结婚了,生了两三个孩子,在家全职带孩子或者在工厂打工。我比她们多读了10年书到现在有工作和稳定收入,但是思想和精神境界不同了,渐渐摆脱了庸俗、自私自利、虚荣等缺点,有时候会想我该如何回报社会?我能够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我该怎么努力使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变得更好?我现在还没有答案,只知道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接近上层社会或拥有话语权的那些人,无论是学者还是官员。只有站的更高,才能想的更远,才能影响更多人。
看完本书除了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塔拉从刚入学就被大家注意到其怪异之处,与外面的社会格格不入,花了多年时间、看过很多次心理咨询才逐渐适应外面的世界。因为父母的逼迫精神几近失常,处于抑郁崩溃的边缘,博二一年在学术上没有任何进展,差点没能获得博士学位。塔拉的哥哥泰勒因为受其爸爸的影响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泰勒的妻子花了几年时间才终于说服其同意给孩子注射疫苗。塔拉自上大学后的近10年时间都在与原生家庭做斗争,希望摆脱父亲的控制,希望做一个正常人拥有正常人的生活。不过也正是原生家庭的特殊使塔拉思考事物的本质,思考如何摆脱内部约束走向自由,思考当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他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冲突时,他该怎么办?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所感所悟、所学知识,确定了学术研究问题,完成了硕博论文,取得了硕博学位。同时也因为自己经历的特殊和自身的优秀获得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一些帮助,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平台。
书中的最后一段是:
“戏剧上演时,不知为何,我无法再穿过镜子,将十六岁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我。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分裂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门,她就出现。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是教育使塔拉的思想和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而蜕变成一个优秀的学者,但是在其父母眼中她是虚伪的,是被洗脑了,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这其中的矛盾和挣扎困扰了塔拉许久,通过教育塔拉拥有了自己的意志,拥有了背弃父亲所谓“真理”的勇气,还是教育使塔拉看轻了这一切,暂时放下了与原生家庭的恩恩怨怨。因为塔拉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是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能够获得顶尖的教育资源与其自身的努力、对知识的敏锐和善于思考密不可分,我们现在这些学生缺少塔拉那种像海绵吸收水一样吸收知识的求知劲头,安逸的生活麻痹了自我,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磨炼,也欠缺对生活的感悟。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让人见识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作者文笔细腻,感情真挚,会吸引你一页页不停地读下去,具有可读性,耐读性,复读性,是2020年看到的一本好书。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来看看这本书,不管身为孩子、家长还是教师。
辽宁 鞍山 李斌
202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