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气功科学与养生智能气功传统文化爱好者

《气论摘要》章小结(转载)

2018-04-29  本文已影响14人  石竹

        气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的本原,是内圣学圣之基,统摄宇宙万物各领域,(气论)涉及传统文化各部分,博大精深,有待发掘。本章从儒、道、医、释四家介绍了气的体性特征与气学发展历程。

        一、气的体性特征

        气是宇宙存在的形式和内容。气学认为宇宙即气,林林总总的天地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耳。”有形物质是气的凝聚态,无形质的虚空是其本然态。其体性特征为:

        (1)精微性与虚豁性。气是一种极微的、现代科学尚未认识的特殊物质。是没有分别的“莫破质点”,没有任何特质可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其“一即是多”的“一”而言,是“其小无内”;就其“多即是一”的“一”而言,是“其大无外”,满虚空界。因其无占位性(相对于有形质的物质而言),故无障碍而能容纳万物。

        (2)层次性。气虽无形质、无分别,但在气的范围内还是有层次的。有本原之气、万物之气、人体之气、人的心神之气等等。心神之气是最“精爽”、“精灵”、“虚通”之气,是有了主动性的自主之气。

        (3)遍布性与兼容性。宇宙中没有无气的空无境地,太虚是气,天地万物都是气。实体物是凝结的高密度的气,在其周围尚有较稀疏的气。其兼容性,一是不同层次气的兼容,一是实体物内有自身之气的兼容。

        (4)运动性。有本然(原)之气的聚则成形、散则成风的聚散运动,有实体物的开合出入升降运动,有物与物之间的感应运动,有人的精神的自主运动。

        二、气学的发展历程

        早在《管子》中就有了与内圣修证有关的“气”、“心”、“道”的阐述: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序成万物的法则和规律,道与气是一体的两面。“心”是主宰,是人特有的功能。这一精神,贯穿于中华内圣学发展的全程,直至气一元论、宇宙论、工夫论的形成,是中华内圣学的命脉所在,统领着文化的发展。道学始立于《道德经》,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后来发展为“道即元气”。即使是崇拜神的道教,在其经典中也说天官、神仙是元气派生的。这就是说,道家、儒家均未离开气文化的主轴。佛教(大乘)认为,天地万物是心识(阿赖耶识)的变现,但发展到金刚乘的藏密——最高层面的教派都开始注重“气脉”的修炼,并创建了“心气不二”的理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赖耶识也是气,是属于命气的“净分中的净分”。这么一来,佛教(密宗)的修证理论与气论契合融汇了。

        气学的发展历程。儒、道、释三家尽管都按照各自途径发展,鉴于修证都是在人自身上修持,必然会找到共同点——这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第二章“证悟学浅说”中讲到的证悟内容,就是对不同层面气的体认与感受。

摘自《传统修身法理》第98-99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