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樱月竹鸣夜读•重温经典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70

2025-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70

【原文】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释义】前面谈“至人”,这里则议“圣人”。如上所述,从宽泛的层面看,“圣人”和“至人”在庄子那里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分,都属他所肯定的理想人格。对话者之一瞿鹊子据说从学于长梧子,长梧子则曾封于长梧,故又称长梧封人,《庄子·则阳》即提及“长梧封人问子牢”。

当然,两人不一定是实际的历史人物,庄子可能借其名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首先借瞿鹊子所听到的传闻,对“圣人”的特点做了描述。

首先是“不从事于务”。从直接的含义看,“不从事于务”似乎是不参加实践活动,但庄子的真正意思与超越利害相联系,即不对世俗的利益孜孜以求、不积极地参与那些与利害相关的世俗事务,而非不参与任何实践活动。后面“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与前面“至人”超越利害的特征具有一致性。

从表面上看,后面提到的“不缘道”似乎与庄子一再主张遵循“道”相左,但从前后语境看,“不缘道”所指主要是不以“缘道”作为手段去获取某种世俗利益,而不是说实践活动可以完全不遵循“道”。

“无谓有谓,有谓无谓”则是对有言(谓)与无言(无谓)之间界限的超越:人们一般总是执着于说与不说、言与非言的之别,二者似乎界限分明,但在“圣人”那里,说与不说的界限并不像世人那样划得那么清楚,这与庄子注重“齐”的基本主张具有一致性。最后,所谓“游乎尘垢之外”,则意味着在总体上超越世俗之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