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寒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从字面上来看,无论寒湿还是湿热,都有一个“湿”字,这个湿其实就是中医里六淫里的湿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那么到底什么是湿气呢?
很多人认为湿气是很玄乎的东西,其实也不是,湿其实就是我们身体所运化不了的营养和水聚集所产生的物质。在中医里,脾主运化,如果我们的脾胃功能足够强大,就能够把身体的湿气所运化掉,那么人体就不会有湿气淤积。反之,当我们人体的脾胃功能差了,体内的湿气运化不了,便会越积越多,从而导致人体出现各种不适,比如便溏、失眠、乏力,甚至是妇科疾病等等。
看到这我们已经明白什么是湿气了,那么寒湿和湿热到底又是什么呢?
湿邪在人体淤积的时候,往往不会单独作战,而是喜欢和其它邪气致病。当湿气和寒结合一起的时候,是寒湿;与热一起结合的时候就是湿热。
寒与湿,都为阴邪,所以寒湿更易伤阳气,阻滞气机。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其一是外界环境造成,主要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证候。其二是自身阳气不足导致的,如肾阳虚、脾阳虚;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怕冷、腹痛腹泻、浮肿为常见证候。
湿热的形成一般与生活习惯相关,比如夏天长期置身于空调房内,习惯食用油腻甘厚的食物,加上机体活动不足等因素所致。湿热会阻碍人体水液及气机的运行,导致人体肥胖,腹泻,暑湿、带状疱疹、肝炎、妇科疾病等等。
如何辨别寒湿和湿热?
寒湿:寒湿内盛,中阳受困。寒湿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从外而言,居住的地方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从内而言,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而成寒湿困脾证。
寒湿的表现主要有:
舌头:舌体胖大,有齿痕,这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舌体的颜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小便: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大便: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一吃油腻食品也想上厕所,尤其在夏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所有的慢性腹泻都是脾胃虚寒造成的。
体味:寒湿体质的人汗出肤冷,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
带下:白带量少清淅如水。
而且寒湿的人伴有阳虚,阴盛阳衰,会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淤血经络不通。
湿热:《温病条辨》曰:“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
湿热中阻证。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其致病因素大多是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合邪,蕴结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辣而质湿,再加上喜欢吃含有脂肪的食物,从而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湿热的表现主要有:
舌头:舌头颜色是红的,舌头比寒湿的人要稍瘦,舌苔黄厚。
小便: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大便: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体味: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狐臭、腋臭、脚臭等,都经常出现。
带下:白带多色黄味重。
湿热的人,因为湿所以运化不了,因为内热所以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就会上火、口臭、口疮、长痘。
中医认为脾脏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如何祛湿?
网络上的祛湿方法很多,但并不是说这些方法都适合你,我们知道湿也分为寒湿和湿热,那么,祛湿的药也分两大类型,祛寒湿的与祛湿热的,这两大类型的药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祛寒湿的药重在消耗脾土中的水,祛湿热的药重在消耗脾土中的火。如果,我们的身体内没有寒湿或湿热,服用祛湿类的药必然消耗脾土中的水或火,然而无论消耗水或火均会影响到脾土的功能,阻碍脾土化生气血,这样我们的气血也就被伤到了。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有其证才能用其方或用其药,不可盲目判断,也不可以乱用祛湿的药。
【声明】经验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的损失、风险及纠纷,本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