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煮”福,就在一盘饺子和一碗面里
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在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中有这样一句:“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
三鲜馅的饺子是哈尔滨的名吃,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闯关东时期,山东和东北的饮食文化逐渐开始交融。
东北人将海味饺子进行了本地化改良,也就变成了如今那盘令东北人魂牵梦绕的三鲜饺子。
郝文俊是一家百年饺子老店的第二代传承人。
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他仍旧延续着手工打饺子馅的传统,这一打就是四十多年。
三鲜馅水饺奥妙和精髓都在饺子馅里。干贝、虾仁、虾子、紫菜拌入馅料,还要用海米水和馅。
行话管这叫“打水”,馅料要调到黏而不稠的程度。
水饺包成元宝形状,下锅煮也有门道。
饺子煮沸之后要点一次凉水,反复三次,这样煮出来的饺子皮不易破,面皮柔韧,汤汁丰盈,唇齿留香。
儿子郝锐被这三鲜水饺的传统风味所深深吸引,他一心想要就在店里承接父业。
尽管父子之间为此产生过一些分歧,但郝文俊渐渐看到了儿子身上的那种责任感和专注度。
如今,更多的时候,郝文俊可以沏上一壶热茶,坐在店里,迎来送往,跟老主顾新客人打声招呼,互道祝福。
每到年根的时候,郝文俊一家都会延续一项传统,举办包饺子大赛。
说是比赛更像是为了在切磋技艺之外吃一顿团圆喜乐的饺子宴。
一家人、两代情和三鲜馅都在这一锅饺子里翻滚出幸福和睦的水花,升腾起团圆美满的生气。
在北方,外出离家的人在临行之前通常都要吃盘饺子,在回家之后第一顿通常会吃一碗面条。
这就是俗话说的:“出门饺子回家面”。
游子回家过年,一碗寓意着长长久久、一顺到底的面条,既是家人表达思念之情的直接方式,也是一种回家的幸福味道。
刘希凤经营着一家麻辣面面馆。在家排行老二的刘姐被老主顾们亲切地称为“二姐”。
二姐一直坚持手擀制面,这更要求面案手艺的精准,倒、洒、揉、擀按照次序一气呵成。
清水煮面,将原汁原味锁在这碗回家的第一餐里。
新鲜的肉馅加入精心配制的调料,在油锅里滋滋喷香。
一大勺肉酱拌在面里,浇上辣椒酱,才能完成这碗麻辣面的最后一环。
二姐的贴心不仅体现在这碗用心做成的面里,也在打包带走的生面里。
生面要比熟面多出一两,连炉火的成本,二姐也给算好了,这样的心意自然能够换来源源不断的生意。
新年到了,二姐张罗了一大桌子菜,她要跟这些与自己并肩战斗十几年的伙伴朋友吃个团圆饭。
她们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远远长于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在一碗碗面条中,每个人的目光里都闪烁着温暖的底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让面条里的一年光景匆匆但不匆忙,让每个人的笑容里都有家的感觉和温馨。
这就是新春里最体贴入微的“煮”福,也是冰天雪地里最温暖入怀的年味。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绿茵情怀的应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一路同行中我们的努力与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