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体验的陌生化可以分娩一首好诗
通过学习《写我人生诗·迎向感官》,我认识到,真实的感官体验,通过陌生化的语言来表达,可以写出一首好诗,这中在庸常中发现惊喜,在自动化的生活习惯中寻求高峰体验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为《迎向感官》这一章做的笔记,最后一个词是“感觉”。我想从这个词写起。
最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句子是“孤独是黑色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青春时代,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偏爱黑色。是的,那时候,我偏爱黑色,我疯狂地看课外书,外国小说看得最多,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也看了很多。书看得越多,心头的黑色越浓郁。书没有馈赠给我用于事功的设计人生的智慧,却激发了我表达的渴望,促使我用笔去书写自己。在阅读《复活》的过程中,在一天天在日记中表达黑色情绪的过程中,心头的孤独得到了抚慰。
接着我想到了“语言的陌生化”这个概念,塞琪·科恩的这个句子“我品尝孤独的金属味道”仔细品咂之下,收获颇多。她把孤独从抽象变成了具体,从感觉变成了味觉,这是语言陌生化的魅力。当然,在这个句子中,语言的陌生化是个外壳,感受的通感和可视化是核。这句话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章的主题《迎向感官》。当然,反过来,用陌生的语言表达,可以清晰化我们独特的感受。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这个字显得特别形象和精准,拟人化的梧桐好像困住了清秋,其实困住的只是人的感官体验,因为愁绪无法排解,故意说成是人主动的选择。
“陌生化”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在表达层面和“套板反应”是一对相反的概念。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对套板反应有过这样的表述:“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我把这句话综合一下:套板反应是指,在语言运用中,毫不斟酌地使用套语滥调,并且自鸣得意的一种心理倾向。而陌生化这个概念正好相反,通过变形、异化、转换视角等方式,使表达对象显示出强烈的令人“惊异”的特征。如:
1.变形: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鲁迅《一件小事》)通过变形“后影愈走愈大”来凸显车夫的品质。
2.异化:他好像从一场恶梦中醒来,抬起了头,他看见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静静的顿河》)通过异化“黑色的天空”“黑色的太阳”,形象揭示了格利高里掩埋了中弹身亡的阿克西妮娅之后心力交瘁的心理状态。
3.视角转换:如《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通过一个农妇的眼睛来看一个大家都很熟悉事物。
塞琪·科恩《迎向感官》的这个主题,启发我们回归自己的感官体验,通过陌生化的语言,“把混合情绪和感觉当成颠覆你思维惯性的雪球”,挣脱套板反应的羁绊,写出好的诗。
【笔记】塞琪·科恩如是说
1.但我们抛开那一套标准的感觉名词以及他们和情绪之间的联系,把它们在意想不到的组合中关联起来,我们可以探索出全心的观察、感受、理解和交流的方法。
2.我有一首名《白华》的诗,它写的是我资助的一个中国孤儿院里的孩子。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这样写:“我了解白华的感受,因为我,也一样在孤独中生活了许多年。”但我选择了这样写:“我品尝过孤独的金属味道。”
3.我把它当做一个可以探索的窗口来与你分享,通过这个窗口,你可以自己去感觉哪些词语可以被放到一起,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4.当你用你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时,你可能只会想到你以前经常写的词语和意象。而这样的实验则能避开你常用的那些措辞手段,你也许能发现一些崭新的表达方式传达那些往往很难得到清晰的表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