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杂谈历史人物

王阳明的政治实践 (1)

2017-11-27  本文已影响31人  笑狮子

这个部分特别难写,因为政治涉及到很多同时期人物的互动。我不是专门的明史专家,并没有占有全部的史料。单单一部明史,里面相关人物的传记,就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我硬了头皮先写。错漏之处,请大家指教。

明朝政治

明史在现在大众的心目中,形象是很不好的。谣传政治史大咖毛泽东读明史,越读越生气,说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个好的。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明史是清朝修了,写得一团漆黑,并不见得就是历史的事实。一边倒的认为明代黑暗,皇帝世系一塌糊涂,宦官都不是好东西,不见得是正确的读法。

王阳明活动的时代是明朝的宪宗(成化)、武宗(正德)与世宗(嘉靖)三朝。武宗就是那个游龙戏凤的玩乐皇帝,他是王阳明的主要领导。王阳明和他的伙伴们很不喜欢这个皇帝,但是毛泽东对武宗的评价居然还可以。而正史是儒生们写的,他们不可避免的陷入自己的局限性。按他们的偏见来解读历史。

文官集团总是一副真理在握的表情,但自己内部又往往乱成一团,经常据党派来决定事情的观点。以至于正德皇帝当面质问阁臣:“难道坏事都是宦官做的?文官没几个好人,这点儿你们这些顾命大臣也知道”。 “国家事岂专是内官坏了?文官中仅有三四好人耳,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

王阳明和他的小伙伴们都不喜欢皇上 ,尤其不喜欢皇上亲近太监。但是皇上和太监,也很悲哀。比如臭名昭著的刘瑾,他陪伴武宗多年,武宗做了皇帝,他当然也想跟着嗨。但是顾命大臣们很不喜欢他。这也就罢了,正德皇帝已经答应了把刘瑾遣送南京,离开权力中枢。按说这阶段性目标就达到了,但大臣们不满意,非要处死刘瑾。在那个时期的刘瑾,有什么大罪非死不可呢?没有啊,

我个人认为这暴露了明朝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暴戾。无论是对大臣,宦官,甚至对待皇帝本人,都是及其暴戾的处理,把很多可以妥协的事情,弄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到晚期更加变本加厉,崇祯连续杀重臣,甚至对重臣使用凌迟这样的极刑。

这样一种暴戾的政治环境,导致品性好有才气的人离心离德,本质上并不愿意为官,去趟浑水,但出于家国情怀,现实利益和明王朝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又不得不出仕。品行优良的人不做官,官位上的就多是权欲与利欲熏心的人,这又导致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我们作为后人这么看,王阳明当时也是这么看,他对官场环境的这种观察,在私人书信中有表露,“仕途如烂泥坑,勿入其中,鲜易复出。吾人便是失脚样子,不可不鉴也“。这种态度,决定了王阳明从政的基调是非常消极的。这可以部分解释他一直在辞职的原因。

早年的几次大事件

和普通人一样,大人物的一生,也是几个关键事件影响极大。王阳明的政治生涯,也是几个大事件,一是中进士,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也打开了上升空间。同时代的唐伯虎,因为被科场弊案牵连,失去了中进士的机会(禁考),一辈子只能被迫远离官场。(他自己死活不承认自己作弊了,这和后代周树人的爸爸/爷爷证据确凿的科举作弊不同)。第二就是在刘瑾案中被廷杖和贬官,第三是在刘瑾被杀后起复,第四是在巡抚南赣被重用(已经是二品大员了),第四是平宁王封伯爵(那是超品),最后死在总督两广(正一品大员)的任上。

第一个是重大事件是刘瑾案,这是顾命大臣们和小皇帝争夺权力,这种事件一定是小皇帝最后赢,除非大臣废立 。废立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而明代废除了相权,一切权柄出于皇帝,更加使得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明朝的阁臣前赴后继的去搞皇帝,大约是出于僵化的意识形态教条主义。

正德朝的刘瑾案,嘉靖朝的大礼,万历朝的立皇后案,都是文官逼迫皇帝。文官既然不能为皇帝用,皇帝也就没办法可想,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宦官(明朝外戚制度性的弱)。这就是刘瑾案的背景。

王阳明在刘瑾案中的表现开始并不积极,他是后期刘瑾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后才参与的。他上了一道奏章“ 宥言官去权奸以彰圣书”。其内容是给南京的一个言官戴铣求情,话说得很委婉,说上疏言事本来就是言官的职责。戴说的对皇上选用,说得不对不听就是,不要抓捕他。王阳明还说了:“臣不知所言之当理与否,意其间必有触冒忌讳,上干雷霆之怒者“。也就是说,王阳明没有看过戴铣的疏文。那么就是说,王阳明不知道情况,那他瞎掺和什么呢?但是王阳明真的不知道吗?还是装傻呢?否则他奏疏的题目“去权奸”三个字是啥意思?这明显在耍花枪,皇帝和太监和他们的文胆们不傻。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重要细节,刘瑾几乎不识字,正德也不是读奏章的勤劳皇帝,那么这些文字弯弯绕,是谁在解读处理呢?答案当然是文官,刘瑾集团里面文官大大的有!所以文官集团不是铁板一块,说起来都是宦官坏事,可是阁臣当道(严世蕃,桂萼,甚至张居正,徐阶等等)也一样坏事。明朝政治,不是一句宦官坏事,文官救国那么简单。

王阳明被廷杖,贬官贵州,然后在刘瑾被杀后起复,在仕途辗转升迁到鸿胪寺卿,一直沉默了十年,然后终于又上疏,这次他说了什么了?他申请退休!王阳明踏入仕途,二十六岁中进士,他现在已经四十四岁了。这封辞职信没批准。王阳明还写了劝阻迎佛的奏章,但他没有提交给皇帝。

到现在为止,王阳明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高明的表现。他基本上是中规中矩的儒家大臣,有点手腕也被人立即看破的那种。

王阳明的时代,四十四岁很不年轻了,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六七。他的仕途挫折之后反弹,做到一个大约今天厅级的位置,比起他青年时代的壮志和他自己的父亲,他的表现不算出彩,他不断辞职,可能是身体不好,也可能是他自己也灰心了。想起当代的朱总理,和王的经历颇有相似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