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那些事儿

那么,如何做到不取悦别人呢?

2020-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冰千里

文|冰千里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01


上篇推文《你不必一直取悦对方》发布后,有读者朋友反馈“感觉刚开始就结束了”,因此,我想再做些描述,告诉你如何才能做到不取悦别人。

康德说过:“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一个人必须顺从另一个人的意志。”

但事实却是太多人正在这样做,时间久了几乎被默许,甚至认为这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

一种关系模式的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一方面人们深陷其中苦恼不已,另一方面却又乐此不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取悦别人、讨好别人”是有好处的。

因此,必须要清晰:取悦别人中,你得到了什么?

好处有两个:

达到了某种目的。

当下时值中秋,许多人开始走访客户,单位门口、小区门口总停着一些车辆,后备箱摆满了各式月饼和礼品。

一会儿车主便提着几箱满脸堆笑递给另外一个人,快递小哥也忙得不亦乐乎。

我有个朋友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策划,给哪些人送礼,送多少,送什么,每次都详细记录,特别庄重。

人们心知肚明,这全是讨好取悦,道理很简单,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这些目的往往与利益相关,讨好的这个人会给你带来“好处”和“利益”,无论装扮得多么高尚,本质就是交换。

身在职场、官场,以及任何团体,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很少有人质疑,文化的渗透让我们以为这就是真理。

感情有时也如此。

不管是取悦孩子还是讨好伴侣,都是有好处的,好处就是某种“爱”。

你讨好,也许他会更关注你、认可你、赞赏你。

也许是避免某种“伤害”,你讨好,他就不会责难你、嫌弃你、抛弃你、羞辱你。

也许是逃开了某种“冲突”,你讨好了就不会陷入尴尬,就会绕开“真正”问题,就会逃避恐惧和羞耻,非常利于关系的“稳定和谐”。

随便举几个例子:

你用“换着花样做饭”来讨好孩子,目的是为了让他更有动力学习,也是满足你期待的需要;

你用“一切都是你说了算”来讨好伴侣,是为了避开“自己做不好”的风险,避开指责、挑剔、争执,同时还是愤怒的隐形表达。

你用“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对方的表情”来定夺,满足的是你成功避开“不可控的危险”的需要。

是一种隐形控制

像一个开关,你知道摁下后会发生什么。

倘若对方好大喜功,你的阿谀奉承、没原则恭维就是“控制”。

看似你在讨好,其实是在控制,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把自己位置变得很低,甚至卑微,其实是把自己藏起来,目的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这些东西很复杂。

一位来访爱得就很“卑微”,处处讨好和迎合男友,慢慢的,男友却感到很害怕,总觉得被控制了,比如出差不和她视频、回家太晚、和女同事吃饭,都觉得愧疚,觉得对不起她的好。

这样的掌控当事人往往不自知,还觉得委屈,但潜意识是满足的。

通过“很容易受伤”避免伤害,用内疚约束对方,体验到了被需要。

这就是取悦的第二个好处:确定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的位置,并掌控。

 

02

事实上,你真正苦恼的并不是“取悦和讨好”,而是它的副作用。

你的原始需求若是“病”,取悦讨好就是一味“药”,委屈愤怒压抑就是药的“副作用”。

只要副作用的痛苦小于药物带来的满足,你就不会停药。

你敢把报表摔在领导脸上扬长而去吗?

你对他不爽好多年了,却处处惟命是从、笑脸相迎,但你不敢,因为你赚的钱和这个人有直接关系,对金钱的欲望超过了你的愤怒,所以不敢停药。

你敢和伴侣离婚去寻找真爱吗?

其实你早就不爱他了,却还要装作很亲密的样子,还要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做饭、做爱,你不敢离婚,因为一旦离婚你将失去整个关系链,将要面对动荡与未知,对稳定的需要超过了你对爱的渴望,所以也不敢停药。

那你又要说了:但我可以活得不那么讨好、不那么迎合啊!

说的没错,所以你需要做到以下3点:

第一,自私点。

话音未落就面临一个风险:这是违背道德文化教育的啊。

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俨然已成为传统美德,贤妻良母照料他人也一直被广泛歌颂,所以,你需要顶着这个压力,知难而上。

太多救助者因早年没能照顾好孩子愧疚不已,所以现在加倍补偿,却从来不想想当年你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怎么谈得上照料孩子。

这又是一个悖论。

就像产妇被医生勒令:保孩子还是保大人?

很遗憾,你必须选一个。

危急时刻,人会选择先活着、保性命,这超出了心理学意义,这是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本能。

这并没错,只是需要日后面对愧疚感、负罪感的折磨。

我们说了太多抑郁的母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却很少看到母亲的抑郁已经快要杀死她自己了,况且还要面对丈夫、家人的责难与挑剔,在那一刻,自私一点有错吗?

一个连自己都无法保全的人,自私就是保命,无私就是自杀。太多救人者自己死亡的消息被歌颂,那是反人性的。

当然生活大多没那么惨烈,更多的是守住底线和边界。

像我上篇文章里提到的朴树,就要去睡觉、去做自己的事,就不想在这里浪费精力,不管是否直播。

你可以骂我自私,就这样。

第二,学会享受“独处”。

很多时候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讨好对方,是因为你无法享受孤独感。

又一个悖论来了:人既渴望关系,又向往独处。

只要关系就必须满足相互需要,只要满足对方需要,就离不开取悦,你理解对方、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是因为你想让关系更加“好”、更牢固。

关系好了,你就感觉好很多,毕竟你也是关系中的一份子。

除热恋期情侣和早期母婴关系,我没见过毫无条件的爱与付出。

不论需要如何隐晦不自知,都在满足,就算公益扶贫、喂养流浪猫、慈善捐款、无偿献血也是有需要的,只不过要探索才知晓。

因此,独处能力尤为关键。

安东尼·斯托尔在《孤独》中说:

“是否能够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是否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需要、情感与冲动,与一个人的独处能力息息相关”。

你肯定同意,只有在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是最真实。你无须掩饰、虚假、伪装,更不必取悦谁。

但很少有人耐得住孤独,因为人总喜欢被另一个人、被另一些事照见,好像唯有此,自己才存在。

我本人喜欢独处,有时会在工作室连续待几周,除来访和文字,就我一个人。

一个人时,我会换着花样泡各种茶、会专注地看着两条凤尾鱼嬉戏,会用啤酒一片一片擦拭绿萝叶子。

会看着阳光从窗台渐渐消散,像极了岁月。

更多时候我在思考自己,思考内心需要、思考情感、关系与冲动。

事实证明,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独处中,我越来越理解了自己,有了一套自己的准则,这些东西就是“边界”。

无论我身在何处,是否在人群,我就是我,取悦与迎合很少,因为我懂得:取悦的本质是讨好自己。

你也一样,创造独处的时光,不论是一周、一月一次,都不打紧,你会在其中发现不知道的自己。

第三,降低愧疚感。

你不为别人考虑点什么,就觉得伤害了对方,你把自己想得太强了,也把别人想得太弱了。

有些情绪任何人替代不了,你无需承担别人的感受。

别以为父母那么辛苦还在老家受累,你就各种不放心,也别以为你出差没照顾孩子他就少了陪伴。愧疚只不过保护了你的自以为是。

温尼科特也说过,每个人一生的情绪是否成熟,是需要他自己去体验并整合的,我们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环境,而已。

过度补偿只会让你的愧疚感降低,不会让对方真舒服。

过度讨好只是你的需要,很多时候,这会让别人感到自己很虚弱。

降低愧疚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我成长,变得强大。

03

 

唯有回归自我,才可以做到不取悦、不迎合、不讨好。

既然现实无法逃脱取悦带来的苦恼,何不自己创造一个空间来过渡下,在那里,你是安全的、自由的、无需迎合的。

方式很多,你也正在用,比如观照内心、学习、冥想、专注修养、上心理学课、做心灵成长的体验、工作坊,这些都是。当然,最好还是找一个有感觉的一对一咨询师。

回归自我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逃避,而是看到了人生的本质,一切都是由内而外发生,绝不是外在那个人、那件事的纠缠。

专注修炼自我,让自己更笃定,也就不需要外界太多认可,降低了这个欲望,自然就不需要迎合了,这是个能量守恒定律。

更可喜的是,你做到了足够自我笃定,外在就会主动靠近你,不管是金钱、合作、关系,还是爱。

今天我没说造成“取悦型人格”的根源,有心理学基础的你,经常看我的文章的你,一定很清楚:

取悦来自早年对自己的保护。

因为父母人格不稳定、虚弱,带给了我们伤害,唯有发展出“讨好和取悦”,才能找到与他们的链接,那种链接在“取悦”下变得不那么恐惧了。

而现在的你只是带了一些那时候的残留物。

所以,一切都要去验证和经历,没有谁可以替代你本人的细微感觉。

同时你也知道,但凡你知道不合理的、让你难受的而又不能改变的,一定是好处大过改变的意图,不可强求,时机未到。

也要暂时忍受副作用,凡是意识到的忍受和意识不到的忍受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是自我接纳的一个环节。

想想也是,谁不是一边带着希望,一边忍受着孤寂生活呢?

就像我们一边享受亲密带来的滋养,一边舔舐关系带来的伤口。

这不是无奈,这就是成长,因为所有成长都伴随丧失。

就像你我明明知道终将死去,却还要努力地、充满深情地活着。

(END)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需要授权。欢迎留言

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