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
身处现代社会,影响力越来越重要,很多人意识到建立个人品牌的重要性,而个人品牌必须通过向外表达才能够让他人所熟知。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够向外输出影响力的方式只能是读与写。它们的载体就是语言与文字了,而两者之间各有侧重。
1.语言可以拉近彼此距离,文字能够促进大规模协作。
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协作。那时,交流必须面对面进行,信任特别容易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因为地理的分割,造成不一样的方言。而职业的区分,又产生区别内外的行话。语言的确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它也造成不同的圈子,限制了传播范围。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必须发明一种通俗易懂、可广泛识别的工具,才能够开展大规模的协作。在古代,文字通过印刷术的传播,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能够充分交流。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涌现,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方便。
2.语言多调动情感,文字多引发理性。
在人的大脑中,有主管情绪的杏仁核,也有主管理智的大脑皮层。慷慨激扬的演讲可以增加对观众的感染力,振聋发聩的口号让人充满战斗力,舒适的闲聊攀谈可以减轻焦虑,机智幽默的回答能够让人开怀一笑。语言调动的是人类的情感,对外界的反应都是应激性的,短期内特别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不知有没有尝试过,将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情景条件下,对同样的人再讲一遍,影响力将大大减弱。这造成语言没有持久性。
人在写作的时候,一般处在安静的环境中,有充足的时间来调动大脑皮层中存储的知识,尽情发挥。他们的文字,或是因为故事引人入胜,或是因为论证分析明确,或是因为道理深刻,它能够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的同时,又能对作者产生敬佩之情。对于不同的读者,即使在不同时刻重读,它的影响力依旧。
3.要注意发挥它们的优势。2015年,崔永元与复旦大学就食品转基因问题的激辩,单纯现场的效果来说,崔永元更甚一筹。辩论是语言的激战,主持人当然要比教授更有技巧,更占优势。但如果能够发文讲理来论证,教授未必会输。
需小心避免它们的缺陷。诗仙李白能够做到胸有诗书气自华,但才华锋芒,容易伤人。他提出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要求,得罪人而不自知。还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显示对自己才华的不公。大诗人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更要警惕祸从口出的毛病。
一般人的行为模式是先输入,再经过大脑加工,最后才输出。既然是想要建立个人品牌,怎能忽略来自外部的反馈。以输出倒逼输入,不断接受来自外界的反馈,让个人与外界形成一个循环,才能更有效地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