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

我们如何在冲突中做选择?

2017-06-18  本文已影响134人  花暖房

生活之所以有许多痛苦,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的不幸不停责怪别人,或者试图控制别人,即使在有损双方最大利益时仍这样做。

1.无尽的冲突

“爱与死亡是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著里的人物,在爱中死去活来,在生死间苦苦挣扎,他们永远活在永无休止的冲突中。

我最喜欢的爱情小说《荆棘鸟》,牧师拉尔夫年轻时,在理想(教会)和爱情的冲突中选择了前者,此后才有漫长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

《荆棘鸟》剧照

在《红字》中,牧师丁梅斯代尔在对上帝忠诚与爱情的抉择中,痛苦地选择了隐瞒与海斯特·白兰的恋情,因负罪感郁结于心,身染重病。

在《牛虻》中,牛虻曾经视为良师和精神寄托的神甫蒙泰尼里居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这种冲突中,他难以自拔,后来因为被朋友误解,佯装投河自尽。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是应该与情人渥伦斯基待在一起,还是应该回到丈夫和儿子的身边呢?

在《欢乐颂》中,安迪给人的感觉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却纠结于潜伏的精神病基因与难以割舍的爱情之间。

失落的安迪

我看了他们的故事,只有深切的同情,没有辛辣的嘲讽。是的,我是那样的同情拉尔夫,又期盼他能放弃自己的教会事业和梅吉相爱终老。也许这种冲突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没有愤世嫉俗地轻视拉尔夫,而是问自己如果是拉尔夫,会怎样选择?这正是考琳·麦卡洛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吧!

还有一个人是发掘、提炼冲突的高手,他就是莎士比亚。看过他的“四大悲剧”,觉得他是当之不愧的“冲突大王”。但是他只留下冲突带来的悬念感,却没有留下解决冲突的答案。这也许就是文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区别。

每个人都为自己绘制了一幅“优质世界”的图卷。随着成长,我们把不喜欢的人和物赶出了自己的优质世界,留下我们喜欢的。

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在《选择理论》中提到,“当优质世界中同时存在两幅对立的画面时,你就面临一个冲突。”比如,当我想瘦身,但我不想节食也不想运动;周末想打开电脑工作,又想多睡一会儿;我的工作会议已经超时了,如果我现在离开老板会生气,但如果我不离开就赶不上女儿主演的校园剧……

很多时候,我们做了一个选项就要舍弃另一个。如果两个都想要,就注定无路可逃。

在两幅画面的冲突中,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2.我们都在“滚仙人掌”?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在走过凤凰城里的一大片仙人掌园时,突然脱掉所有的衣服,跳进巨大的仙人掌丛并开始不停地翻滚。最后旁观者把浑身是血的他拉了出来,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在当时它看起来像是个好主意。”

纠结于各种冲突之中,我们就是在“滚仙人掌”。如何避免“滚仙人掌”,《选择理论》给出了一些答案。

《选择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1925-2013)的

一本心理学书籍。全书的主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功的人生多么重要。如果人际关系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那么也意味着我们受到暴力、犯罪、对儿童和配偶的虐待、究竟和毒品成瘾、普遍的未成年人性行为和滥交以及抑郁这些由不良人际关系导致的困扰,将会烟消云散。

说到抑郁,还要说说黄轩。六一当天,他在微博上发文:“现在的我无形中有了太多的焦虑,太多的不安,太多的悲伤!……经常想到死亡……不知觉两瓶酒已下……”

媒体和网友从这篇微博文里嗅出他有抑郁症倾向,纷纷声援、安慰他。令他困扰的,应该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另有消息称,黄轩与Baby(陈颖)的新戏《创业时代》出了岔子。看过网友评论后,发现Baby的口碑不咋地。之前她和钟汉良主演的《孤芳不自赏》有大量的抠图环节,网友猜测Baby不在拍摄现场,让网友对Baby的人品和演技颇为不满。我猜是黄轩看了这些负面评论才焦虑,主要是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吧!

黄轩

我们不希望别人控制自己,却忍不住要控制别人。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写了一个故事:若菱劝诫丈夫不要抽烟,应该多去健身,她丈夫听后,对她的话嗤之以鼻。她向书中的智慧老人诉苦,却被反问:“你为什么要管别人的事呢?”

威廉·格拉瑟说:“了解选择理论的夫妻不会让对方去做其不喜欢的事情。”因为我们唯一能控制和改变的就是自己。不管是哪种人际关系,都是一样的道理。

3.我们来个比较

我们再来说说这本书本身,《选择理论》和同类心理学相比,我觉得它的理论体系更系统,更全面。因为它将人类的所有困扰都归因为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如果用选择理论把失去平衡的人际关系处理好,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觉得这是《选择理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虽然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被评为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总结了多年来他是如何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找到问题症结,从而帮助患者回归健康人的队列。我之前非常喜欢这本书,虽然现在也喜欢,但觉得与《选择理论》相比,它少了这种系统性的总结。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派克和格拉瑟都是文学爱好者,前者喜欢诗歌,后者喜欢文学名著。我喜欢派克引用的那些浪漫的诗歌为爱情做注脚。也喜欢格拉瑟用《廊桥遗梦》的故事解释现实中人们在遇到爱与忠诚之间的冲突时,如何处理这棘手的难题。

约翰.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也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有趣的是作者有一位酗酒的父亲,尽管他憎恨酗酒,多年后他也成了一个酗酒者。他在书中揭示了一个有趣又可悲的现象——如果一个女孩有一个虐待她的父亲,那么将来她一定会找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丈夫。作者的意思是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真是太大了。也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庭太重要了。和《选择理论》相比,《家庭会伤人》更偏重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也就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人的影响。记得一个同事拿起来它从头翻到尾,然后合上书笑着跟我说:“书上说的虐待、酗酒等情况,在我的家庭都不存在,我太幸运了!”当时我沉默了。后来我仔细想了想,这本书不是检验自己的家庭是否有问题的“温度计”。其实预防“家庭伤人”更重要!

4.控制别人是种瘾

格拉瑟认为“选择理论”比当下盛行的“外部控制心理学”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所谓“外部控制心理学”是惩罚那些做错事的人,这样他们就会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了;然后奖赏他们,这样他们就会继续听从我们的“指挥”了。威廉·格拉瑟认为,这一前提支配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思维。这种心理学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获得了哪些掌权者——政府官员、父母、教师、商业管理者以及宗教领袖的全力支持。

“很多人认为强迫和控制是有用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惩罚是对的,但做得越多,离我们想要的东西就越远。”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从来不强迫自己的朋友或陌生人,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物。

刘慈欣在《三体Ⅰ》中描述:在文革期间,叶文洁目睹父亲在批斗中惨死。叶哲泰是物理学家,批斗他的正是他的学生。事实上,外部控制让这个世界充满暴力!

《三体》中的叶文洁

《三体Ⅰ》原文节选:

台上两名男红卫兵中的一人转向批判对象:“叶哲泰,你精通各种力学,应该看到自己正在抗拒的这股伟大的合力是多么强大,顽固下去是死路一条!今天继续上次大会的议程,废话就不多说了。老实回答下面的问题:在六二至六五届的基础课中,你是不是擅自加入了大量的相对论内容?”

“相对论已经成为物理学的古典理论,基础课怎么能不涉及它呢?"叶哲泰回答说。

“你胡说!”旁边的一名女红卫兵厉声说,“爱因斯坦是反动的学术权威,他有奶便是娘,跑去为美帝国主义造原子弹!要建立起革命的科学,就要打倒以相对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黑旗!”

……恼羞成怒的小红卫兵抡起皮带冲上去,她的三个小同志立刻跟上,叶哲泰的个子很高,这四个十四岁的女孩儿只能朝上抡皮带才能打到他那不肯低下的头,在开始的几下打击后,他头上能起一定保护作用的铁高帽被打掉了,接下来带铜扣的宽皮带如雨点般打在他的头上和身上——他终于倒下了……物理学家静静地躺在地上,半睁的双眼看着从他的头颅上流出的血迹,疯狂的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叶文洁目睹了这一血性的场景,当广场的人群散尽,她像化石一样立在那里。这一幕是她今后一生痛苦的根源。是的,她恨透了地球上的一切。后来她请求外星人毁灭地球的举动也不难理解。

威廉·格拉瑟在《选择理论》列出了四种控制他人的情况,这些都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你想别人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

•他人试图让你做某些你不愿意做的事。

•你和他人都试图让对方做彼此不愿意做的事。

•你强迫自己去做非常令人痛苦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关于最后一点,让我想到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中的汉娜。她曾是纳粹集中营的看守者,有一次关着囚犯的教堂失火了,看守者没有打开教堂大门,很多人被活活烧死在大火中。有一对母女死里逃生,在多年后的法庭上,那对母女指控汉娜的罪行。其实汉娜只是其中的一个看守者,罪责并不应该由她一人承担。她为了掩饰自己“不会读也不会写”的事实,宁可坐牢也不愿意否认那份报告不是她执笔的。

《朗读者》剧照

“她为自己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而感到羞耻,所以她宁愿让我感到莫名其妙也不愿自己出丑,这个我能理解。我对由于羞耻而去回避、拒绝、隐瞒、伪装并伤害他人的这些行为有亲身体会,但是,汉娜在法庭上和集中营中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她对不会读写感到可耻吗?她认为做一个文盲比做一名罪犯更丢脸吗?她比暴露自己是个罪犯更害怕暴露自己是个文盲吗?”

除了用外部控制心理学来解释,我实在无法理解,汉娜的选择。

5.在生活中,冲突也无处不在

半个月前,发生了一件小事震撼了我的心。可就是这样一个细枝末节,让我不停地思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年六一是果果的第三个儿童节。头天晚上,每个人都祝福她,希望她能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可往往事与愿违。

第二天早上,因为她要去大观园戏楼表演节目,母亲早早把我们叫醒,开始洗漱。之前她喜欢发际中分,两边扎辫子,但是母亲觉得不好看,只给她梳了一个辫子。果果却哭闹着要重新梳头,嘴里嚷着“不好看”。当时我也觉得,头发已经梳好了,干嘛折腾呢?直到她把头绳拽下来,头发也乱了,只好随着她的心意梳了两个辫子。后来果果在穿衣服时也开始闹脾气,挨揍是少不了的,却又升级为家庭矛盾,哭声夹杂着愤怒、不满和抱怨……

事后,我不停地在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后来想想,如果一开始随她意,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虽然这是后事诸葛,但反过来想,我们为什么要强迫她梳不喜欢的头发呢?仅仅是因为我们觉得好看吗?我们的想法对孩子重要,还是她自己的想法更重要呢?

在孩子的问题上,母亲总持有一个观点:“到底是你管她,还是她管你?”“总是随她意,以后就不好管了。”

看了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才知道,原来母亲是外部控制心理学的“信徒”,尽管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6.无尽的爱,零惩罚

一位妈妈抱怨女儿每到周一不肯穿园服,不穿就是违反幼儿园的规定,幼儿园老师会被罚钱。

后来妈妈跟女儿说:“宝宝乖,穿好园服,妈妈晚上给你带小礼物。”这一招很管用,连续一周她都给女儿带回各种小礼物,玩具、零食、书籍。女儿非常开心,每天早上穿衣服也不再是麻烦事了。

有一天下班后,妈妈没有准备小礼物,小女孩就嚷着要小礼物。再几天,孩子也没有受到礼物。女孩失望地捧着妈妈的包,突然眼睛一亮,她笑着说:“妈妈你没给我带礼物,我就看手机了啊!”连续几天,女孩又迷上了一个展示玩具的视频节目。妈妈怕孩子上瘾,很着急。每天下班后,赶紧陪孩子一起到公园玩,玩累了回家后继续和女孩玩“医生治病”的游戏,直到孩子睡着了,她才松一口气。

这位妈妈意识到,奖励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用陪伴来消除孩子对奖励和手机的依赖。

惩罚和奖励是一对孪生兄弟。格拉瑟指出,许多人使用惩罚或奖赏手段,企图让孩子去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孩子成功地做了我们认为正确的事,但也可能失去了我们想要的亲密感。

用选择理论教养儿童的基本观点:无尽的爱,零惩罚。有时候孩子准备放声大哭时,格拉瑟会教给他们一点选择理论,并说:“你可以现在哭,也可以过一会儿再哭,你愿意选择哪个?”孩子也许会思考:如果可以的话,还是选择不哭吧。

格拉瑟认为,养育儿童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在优质世界中身边环绕着有爱心和可以提供支持的人,帮助他们既体验到自由,又体验到可靠的权利。“你应该判断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可能使你与她进一步疏远。你们明显的分歧已经阻止了你与她亲近,其实你并不希望这样。”比如,尽量不要冲孩子大喊大叫,不要批评,不要抱怨;不要旧事重提;回顾过去的成功是一个极好的主意……

在养育孩子的时间里,我们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牢记一个原则:“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快乐、成功并与你亲近,就不要去做任何你认为会让对方关系疏远的事情。”它意味着不批判、不威胁、不抱怨、不贬低、不惩罚,也不利诱任何你想与其保持亲密的人,包括你的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