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和叶
今天看了一段视频,谈的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也让我对根和叶,有了更深地理解。
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打了四十廷杖,贬至贵阳西北七十里的修文县当驿丞。这个地方山多土薄,但比较安静,王阳明便在这里日夜反思。一天夜里,他突然掀被而起,大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的“圣人之道”,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比如说孝顺父母,冬天知道给父母添被子,夏天让父母清凉,过年过节也像别人那样给父母买东西,但若是做做样子,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良知。
为了更说得明白一些,王阳明用树的根和叶打了一个比方。树根是一颗真诚孝敬父母的心,树叶就是孝敬父母时具体做到的细节,树根吸收了足够的营养后,树叶自然会枝繁叶茂。而树根吸收营养变得强大,就是走心。
做事也是这样,内心的念头是根,具体做事的细节是叶。领导在就踏踏实实工作,领导一不在就吹牛聊天,这是没有忠心;在朋友需要时哭穷,在朋友高升时谄媚,这是没有诚心;接待群众趾高气扬,不能低头为群众办事,这是没有仁心。这都是缺乏良知的具体体现。
开始写散文的时候,我注意的是文字的华丽,认为多用些修饰的词句,就是一篇好文。后来在文友们指导下,我能够在布局上多留心,有了前后呼应和结构上的完整。但怎么读,都是索然无味。
这时我才明白,一篇好文章,必须走心。当你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现象有着深刻地感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时候,即使你的文字没有修辞,也不华丽,但是你真情的流露,就能打动人心。
一篇能流传下去的文章,必然是深深扎根于土壤中的大树。即便遇到风雨霜雪的侵蚀,繁华落尽后,一经春风,也会茂盛葱茏。反之,用华丽词藻堆砌起的文章,就像插在瓶里的鲜花,几天后就枯萎不堪,再浇水也不管用。
很多时代性的文章,红过一阵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见一丝痕迹,就是因为没有进入读者的内心。就像领导来时的鼓掌,看起来很响亮,拍过后就忘,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样。
无论什么事,都要走心,因为只有你用了心,才能在做事时,扎下深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