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禅修佛、儒、道专题菩提树下

第十八講|《稻桿經》之外因緣法因相應義(3)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13人  蜜婼

師父所講文字版

那么进一步:

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如是观”是对于前面这一段的总结。

那“虽然”,这一段开始就是说这个从现象界来说了。从事实上来讲啊,种、芽、花、实有前后相连贯的这个关系,有种有芽,有花有实,有这样的一个关系。但是不可以说是种生了芽,芽从种生。花,开花结果了,花结了果,果从花里面出来,不可能这样说。因为花只是花,果只是果,种只是种,芽只是芽。

那芽又从哪里来呢?那么这个果之后又向哪里去呢?

它跟前面的花到果,跟前面的种到芽的关系是一样的。就像一张桌子啦,这个桌子是桌子吗?最开始砍下树来,一个圆滚滚的木头,然后再把它用锯子截断,再把它分割,刨成四个脚、一个桌面,再把它拼装就成了桌子了。

那么由于使用之后它有耗损,那桌子到一定时间不能用了,就把它扔掉,拆散,拆解,它又成为一堆这个旧的木头,乃至于把它焚烧,烧成了灰了,又变成这个尘埃、尘土,种了种种花啦草啊树在上面啊,它就成为花草或者树的养份,变成其它的一个形态。

所以桌子从木头到桌子坏掉又成为尘土,它前后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状态,就是从一个状态变成一个状态,在这一个相应状态里面它有一个稳定性,就是变化啦不是很大的落差,所以就形成了我们固定性的认识,认为这个是种,认为这个是花,认为这个是实,认为这个是芽,是这样的。

因为实质上我们看这个种和芽的关系、花和实的关系,当这个芽出现的时候,种在哪里呢?找不到种,就是芽。

比如说你拿一颗蚕豆泡到水里面,泡到水里面它就会由原来的这个蚕豆的干蚕豆,黄颜色,这慢慢慢慢就是膨胀起来了,本来是扁的嘛,水一泡就鼓起来了。那有合适的光呀、水啊,它就再进一步从这个某一芽端——要发芽的一端,开始冒出一个小芽,再长长长,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呢,芽完全出来了,根也出来了,这个豆不见了,豆没有了。因为豆的这个养份呐经过水的发,膨胀,然后变化,它全部吸收到这个苗上去了,所以这是豆芽了,豆不见了。那么到一定的过程之后又长,长成一颗豆苗,你这个芽又看不到了。

所以你能够从这个当中找到一个由此到彼的一个根源性的存在吗?

找不到。

种是一个过程,芽是一个过程,苗是一个过程,因缘的显现就是因缘本身而已,你另外多找一分,另外多找一毫都找不到,所以这里才会进一步有说了芽不作是念、种不作是念。

虽然从这个“因相应”的发展关系上来讲,“有种故(而)芽得生”,没有种就芽不生嘛,“因相应”的发展关系嘛。“有花故”,就有“实”嘛,有花就有果,花都没有就不会有果了嘛,这个是“因相应”的发展关系。可是从相对的建立上来讲呢,它没有相并、相对的一个决定,说此生了彼,彼从此而来,它只有一个相应发展的关系,不是能够并立来说它有什么样的联系。

应如是观”,就是这样观,要这样观“外因缘法”的“因相应义”,这样才叫做“因相应义”。

只是我们不深刻的去了解,去觉察的时候,仍旧容易堕入这种实体性的一个存在为根源体,然后变化出种种相。

你像这个数论师所说的一样的,就是说这个天地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呢?是从自性来的,从一个自性——根本的一个基本体。那么这个自性之所以会变化是由于“神我”的推动,就是觉得一片渺冥空虚太寂廖,然后就产生妄动,那么这个妄动就随之而起这个自性的变化,那就有天地、日月、水火,有人,有动物,有花草树木种种景象。

然后到一定的时间成熟了,那么比如说人修道啊,他就观呐,观察到原来所谓的世界、所谓的人呐,都是从自性里面慢慢慢慢发展出来的,我们去吃啦、喝啦、衣食住行、种种的造作啦,经营呐,都是变化出来的从自性里面,就像一个堆沙子的游戏一样的,所以这个时侯就觉得没有意义,然后又回归到自性里面,那么这个是外道的一种解说了。

但是这样的一个解说从大体上来讲很符合有“我”的见解、有实体“我”的见解,所以在理解的范畴来讲呢容易理解。

那佛说缘起法,说因缘法呢,是正对治有情众生这种实体有、有情众生这种根源为本的见解。就是建立一个根源呐这个作根本啊,然后发展出种种东西,这个是我们烦恼性的习惯,佛说因缘法就恰好是能够对治这样习惯。

那么在理解过程当中啊,如果不认真地、好好地、详尽地来思维来理解佛说因缘,就可能在这个当中呢掺杂实有的成份来理解,就会形成歧义,就是飘离在佛法的本义之外了。

所以这个地方呢,是从这个“因相应”观呐,是这样的一个由这个基本现象到现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到本质性的观察,发展,这个一步一步发展而说的。

所以怎么样观这个“外因缘法因相应”呢?

就举这个例子,从种生芽啦等等,就是接下来结合一个现象来描述。那么由这个基础观察的时候呢,进一步就了解到彼此之间的这种联系是怎么样的,它没有一个依属关系,只有一个相待立的关系,从此及彼的关系。所以“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我们观“因相应”呢就这么观察的,那么这个了解完了。

有这个基础、相应的认识,我们在认识“缘相应”的时候也就好认识了,“缘相应”呢只是从“缘””的角度上来讲的,“因相应”呢是从“因”相应的角度上来讲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