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2018-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姜继浩

正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佛通过当年他在燃灯佛祖那边学习的故事来讲有一个道理,每个人在认识或认知一个事物的时候往往产生的感觉不一样的,最简单的一个40岁的成人和一个8岁的儿童同时在泰国普吉岛的海滩上,他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40岁的人往往会觉得“生活美好,风景美好,享受快乐,欲望被满足”等等感觉吧,而8岁的儿童往往关注的就是海滩上的沙子,而且可能发现普吉岛的沙子和大连的沙子差不多,而即便是两个相同年纪的人,往往在同一环境下的感受和认识也不一样,因为每个人脑子里都留存了很多曾经的记忆,来决定他对当下的感受。这一品说的就是,如果人成佛了,往往会突破曾经的记忆,而能随意的切换到不同的人的心境里,这不同的人可能是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职业等等。这个就叫智慧,不被自己曾经固有的记忆蒙蔽,很容易产生换位思考和同情心。所以,最后佛说有个具体大的身体,或者说什么佛法非常庄严,这个就是想利用这个概念,让听的人能建立个认识,而不是真的说大的身体或者佛法很庄严,因为不经常听的人没概念,所以是没法子的法子,只好说了一个具体的东西来建立认识结构。因为,大多数人在说佛的时候,经常会把释迦摩尼和佛弄混,以为是一个东西,释迦摩尼是曾经存在的一个肉身,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佛更像是一个概念(暂时这么说),佛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名词,其实佛这个字更倾向于形容词,而又不是形容词,比如到了一个旅游胜地,人们会说“这里的风景好美丽啊”,但是“美丽”到底什么,谁能给一个具体的描绘?“佛”的概念也类似,只是更深奥,所以为了让修行还浅的人理解佛,很多时候就借用很多概念和工具,最后当然有很多人会搞混,弄些佛像、手串、菩萨像之类的东西来表示自己理解的佛,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偏颇的,或者说是浅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