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29: 芒种,青梅,煮酒,点燃大理人的乡愁。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
晚上好!这里是“大理海西说”,今晚十点,海西为你讲述大理的风花雪月。
你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大理海西说”,和朋友们分享一次又一次的遇见,即使我们隔得很远,我也希望,听见你的消息。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芒种 [máng zhòng] 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不种,过后落空”,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
今年的芒种时间是6月5号。
春争日,夏争时。这时节,闷夏未至,残春苟且,绣球花、栀子花、茉莉花、石榴花,一点都不比春日寂寞。
据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多数人在芒种时节的状态是懒散、头脑不清爽,你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芒种,青梅,煮酒,点燃大理人的乡愁。
《红楼梦》描写过大户人家在芒种时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máo jīng chuáng]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芒种标志着仲夏来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时节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芒种时节还有一种习俗——煮梅,早已经写进了三国典故“青梅煮酒论英雄”里了。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煮梅以后才好吃。
大理有个梅子之乡,梅林成片成片的,那就是洱源。这里还是兰花之乡、温泉之乡,是白族聚居的地方。
洱源盛产梅子。每到夏天,漫山遍野全是水灵灵的青梅。由于洱源地处高原,水资源十分丰富,结出来的梅子就个儿大肉厚,口感很好。
青梅本来很酸,但洱源的金花们把梅子做成了“雕梅”,就不那么酸了。
她们先用石灰水浸泡刚泛黄的新鲜梅子,晾干之后,梅肉变软,就可以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
这是最难的一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败笔,透着雕刻者的功底与心境。
然后从空隙处挤出梅核儿,这也是一道很难的工序,如果挤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梅核儿挤出之后,梅子变得中空如缕,轻轻压扁,就是一朵镂空的菊花,好的雕梅甚至可以当艺术品来展出。
雕的工作做完了,再腌渍。先用盐去掉梅子的酸味,然后再用上等的红糖、蜂蜜在罐子里头密闭浸渍一段时间。
做好的雕梅可以说“色艺双绝”,金黄油亮,清香四溢,层层叠叠地码在盘中,就像一朵朵盛放的小菊花,既漂亮奇巧,又酸甜蜜香。有首诗这样称赞雕梅:“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兰;蜜糖浸渍味鲜美,疑是仙葩落人间。”
雕梅手艺是一个金花心灵手巧的标志,做出一盘好的雕梅,往往让人刮目相看。
在出嫁之前,金花呈献给婆家的见面礼,就有一盘她自己精心雕制的雕梅。新婚之夜,新娘要“摆果酒”招待宾客,雕梅的样子和味道如何,就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话题。
远在唐代南诏时期,每逢重要的节日,人们常常用雕梅款待亲朋好友。大理还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习俗,收到雕梅的人家,要将雕梅作为一种上等佳品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大理“煮梅”的手艺很多,除了雕梅展现白族金花的心灵手巧,还有浸润爱意的炖梅、苏裹梅等等。
白族谚语说:“吃杏遭病,吃梅接命”。梅子不但可以直接吃,还可以做菜。它的药用价值也很显著,可以治疗慢性腹泻、痢疾,还有解热镇咳的作用。捣烂以后涂敷创口,对清毒、生肌均有疗效。加糖冲释之后味道香醇、解渴,又是夏季解暑的饮料。
所以,大理人从小到大都有梅子陪伴,洱源梅子成了他乡游子寄托思乡之情的美食,很多人在离开大理到他乡求学或者工作,都会带上一大包各种口味的梅子,都会想办法带上一坛青梅或者雕梅泡的烈酒。梅子似乎成了那些让大理人深切眷念的人和事的替身。
在奔波的人生中,回想幼时奶奶用心为你雕过的梅子,用炖梅为你做的酸辣鱼和用雕梅做的雕梅扣肉,你从小吃到大的那些极好的味道,曾经装满了童年的趣事,幼稚的哭闹,想起来,怎么可能不口水濡沫,心动不已?
追逐梦想的过程是如此艰辛,但幸福的滋味却如此简单,总有一种味道,和记忆相连,会带你回家。
难怪有人说:大理的梅子酒好喝,是因为大理的梅子好,在异乡喝这样的酒,最容易点燃乡愁,真是能催下泪来。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我是海西,我在大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大理旅行、民俗、历史和情感的故事,请关注“大理海西说”,晚安,好梦!
参考文献
扎西文江、马陇星《探究雕梅手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松鹤村女性为例》《大东方·社科论坛》2017年第2期
周礼《白族雕梅蕴意长》《美食天下》
云南民族出版社《大理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