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讨厌“专家”?
01
这年头,人们对于专家的评价,可不像以前那么正面了,甚至网民还把专家嘲讽为“砖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很多人被所谓的专家骗过啊。
那为什么会被骗呢?
《影响力》一书的第六章给了我们答案。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来看一段历史。
02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发动了骇人听闻的民族清洗,其中针对犹太人大屠杀是二战中最多人知道的暴行之一,在这次大屠杀中共超过600万犹太人被屠杀。
集中营里,那些杀人狂用种种泯灭人性的手段,将无辜平民折磨至死,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让人闻之不寒而栗,把集中营比作地狱丝毫不夸张。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中,有许多甚至还是受过良好教育、也曾遵纪守法的公民。
这些人怎么能坏到这种程度呢?心理学家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有位名叫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
他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从不同的社会阶层找到一群人,他们年龄、职位、受教育程度不同。他先给这群人做了心理测验,证明他们人格心理正常,然后将这群人分成两类,开始实验。
实验的流程是这样的,一类人扮演老师,另一类人扮演学生。“学生”学习完新单词后,老师的扮演者会向他们提问,一旦回答错误,老师就会按下手边的电击按钮,最左边的按钮是180伏,每15伏一个按钮,直到450伏。学生每多犯一次错,电击强度就增加15伏。
180伏的电量并不大,而且所有人被告知,实验随时可以叫停,所以一开始,学生并不太紧张。但随着实验的持续,电击也在继续攀登,195伏、210伏、225伏、240伏,直到300伏,学生遭到了越来越大的电击,他们开始害怕,纷纷叫停。
但恐怖的是,“老师”并未收手,他们严格执行着实验规则,加大电击强度。学生被越来越强大的电击刺激到全身扭曲、厉声尖叫,甚至已经无法回答,老师居然把默不作声视为回答错误,继续电击。
实验进行到这里,把参与该项目的每个人都吓坏了,也包括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本人。
他在研究之前,曾经把他的实验计划给研究生和其他的心理学教授看过,让他们预估有多少受试者会按下最后一挡电闸。人们给出的答案基本都在1%到2%之间。
通过反复的复盘和深入研究,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发现,造成这一失控局面的罪魁祸首在于,受试者没有办法公然违抗自己的上级,也就是那些穿实验室大褂的研究员。在实验过程当中,研究员告诉“老师”们,要履行职责。
换句话说,在权威面前,他们的独立意志退后了,他们选择了顺从,或者不自觉地就顺从了。
《影响力》一书的第六章,围绕权威的影响力进行了阐述。
在我们的社会里,权威者的言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很多正常心理健康的人,会违背自己的意志做事情,因为旁边有个权威人物要他们这么做。
02
顺从于权威,是我们在长久以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我们偏向于认为权威的,就是正确的。
这种心理的形成,是有依据的。通常情况下,按照真正权威的指示去做,大多数时候都是合适的,因为这些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知识智慧和权力,基于这些原因,再加上大脑有着避免能量消耗的“出厂设置”,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盲目的选择这一思考捷径。
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不太注意到事情本身的对错了,人们会更多的注意到,这是权威的指示,要去执行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头衔、衣着和汽车这三种权威的象征,对人的影响力尤为明显。
先说头衔的影响力。
有一位著名大学的教授,由于出差频繁,经常在机场、餐馆跟陌生人闲聊,他说从他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只要他在谈话里透露自己教授的头衔,对话立马变得索然无味。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聊天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小时里风趣自然的聊天对象像是换了一个人,开始对他毕恭毕敬。这位教授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热烈的讨论,但当这些人知道他是教授之后,就只能带来一连串附和。
这样的“尬聊”不难理解,在人的心目中,“教授”这个头衔意味着更加丰厚的知识,更加独到的见解,教授就是权威,就是专家啊,他肯定比我们普通人懂得多啊。因此,哪怕聊的是同一个人,聊的是同一个话题,别人也不敢那么大胆地直抒已见、激烈争论了。
相应的,在现实社会当中,享有权威地位的人,更容易得到尊重和对待,而没有权威地位的人则更容易被无理地对待。
这就是头衔带来的影响力,研究表明,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人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顾问”“总监”“专家”越来越多,因为很多商家、企业都发现了头衔的影响力。
也因如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故意披上“专家”的外衣行骗,使得这个头衔被黑。
衣着也能引发人们的顺从。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研究。他们找来一个人扮作警察,为他设置了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他身着警服,拦下一辆车,告诉车主:“你看到站在机器前的那个人了吗?他停车超时了没有零钱,给他十块钱吧。”随后他离开了。
第二个场景中,他身着便服,拦下一辆车,告知对方自己是警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最后研究结果显示,当这个人身着便服时,人们照做的概率是42%,当这个人身着制服时,照做的概率是92%。
很容易理解,同一个人,身穿制服和身穿便服,人们会倾向于认为前者更专业、更权威。
汽车反映出来权威的影响力,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当一辆崭新的豪华车堵在绿灯亮起的路口时,后面的驾驶员会等更长的时间才按喇叭。而如果是一辆旧款的经济型轿车,那喇叭声可就此起彼伏了,实验中几乎所有人都按响了喇叭,还有两次,后面的车干脆顶上了实验车辆的后保险杠。
而名车带来的光环就更明显了,50%的驾驶员会恭敬的等待在名车的后面,直到它开动,也没有人按过喇叭。
因此,我们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所谓的‘专家’骗?”
——专家的头衔让我们不自觉地尊重信任他们,如果这个“砖家”还精心点,穿着得体的衣着,说话自信的表情和动作,整个人展现出十足十的“专家范”,那我们就更容易相信了。
03
知道了“为什么被骗”,那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如何防止被骗”了。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要保护自己免受权威影响力的负面影响,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个权威者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第一个问题,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权威的象征转到证明他们资历的真正证据上,不容易受骗。
比如,有的人会以貌取人,被衣着、外貌和对方的侃侃而谈而蒙蔽,一下子就相信对方了,没想过要去调查一下这个人的背景,去核实他们所说的信息,然后再作决定。
第二个问题,建议我们不要光着眼于权威的知识,还要从当时的环境出发,考虑它的可信度。
考验可信度的时候,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有的人会使用一种策略:他们先告诉你一些有违他们自己利益的话,让你觉得他很可靠,于是会采纳他提出的要求。
比如有的推销员,会先假装不好意思地告诉你,他们的产品有个小小、无伤大雅的缺陷,然后话峰一转:“但是......”,于是,你很感动:“这个推销员真实诚,说真话”,然后掏出了钱包。
当然,这一点也可为我们所用。比如,在求职的时候,一般人会想方设法地突出自己的优点和业绩。但是,如果你换种方式,先说一个自己曾经小小的失败,然后说自己从失败中吸取的教训,会比单一说自己优点,更受招聘单位认可。
以上就是《影响力》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