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相伴我们的孩子小学语文教师

读“书”别读“字”

2017-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浦鲁生

暑假来临,家长们给孩子的暑期规划也一定做好了。

也许在您的规划中,有带着孩子去旅游,到处走一走,开阔一下眼界,这固然是好的;

也许在您的规划中,有给孩子报几个补习班,提升一下,提前熟悉一下新知识,这固然也是好的;

也许在您的规划中,也有带着孩子回一下家乡,见见阔别许久的亲人朋友,联络一下感情,这固然还是好的。

但是,与此同时,您有给孩子规划暑期读点书吗?

或许您已经按照老师的推荐,学生的兴趣,在家里准备好了一大堆的书,准备用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了。

但是,以往假期的经验如何呢?孩子们是否有按照您的意愿,或者按照他们自己的设想,真正地完成书籍的阅读呢?

读“书”别读“字”

说正题前,先扯扯我自己。

我经常给自己制定读书的规划,尽管未曾着落在纸笔上,但也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每确定读一本书之前,我会思考清楚从这本书中渴望得到什么,能满足我哪方面的兴趣。

我很少读畅销书,一般读的都是几十年前,上百年前的名著。这倒不是我看不上当下的畅销书,而着实是因为当下畅销书琳琅满目,选择困难的我不知从何下手。

迷惘之后,我就只能乖乖地捡起经得起时间和很多人检验的名著来读了。

不过,我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书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读着读着,变成了读“字”,心思早就飘到了离恨天去了。

这或者是由于没了兴趣;或者也是由于这书过于繁难,过于烧脑了,难以卒读;或者也可能是读起来感觉没什么眼前价值(毕竟是几十年,几百年前的),因为没人交流。

读“书”别读“字”

但这样读书,难道不是终究毫无益处的吗?

的确是毫无益处的。不过最近,我给学生讲解《孙子兵法》《史记》等内容,在重拾兴趣之余,也发现了这些书于我而言的价值所在。

实话说,这些书大学的时候我都是翻过的。但在正式讲之前,除了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加上只言片语外,对书实在是没什么印象。

不得已,既然要给学生讲,自己一定是要翻来覆去多读几遍的,至少搞清楚书的整体结构,还要注意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提问,事前要想好怎么回答。

否则,被学生问倒在讲台上,就尴尬地枉为人师了。果然,给学生讲的过程丰富了我的读书体验,明确了这些书的当下价值,这是为师的幸福。

读“书”别读“字”

因此,我建议学生读书,不过是满足他自己的阅读兴趣,同时,附带着也能够随时发现一些这书的价值罢了。

不要生硬地把读书和成绩提高紧紧地捆在一起,事实是其间的渺茫关系恐怕还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指望学生心里想明白这个,难度确实高了点。

读书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对一些畅销书或实用类技能的书来说确实可以从实用目的出发来选择。

比如我当下这个处境就完全没必要读“孕妇指南”一类的作品,但若我要炒股,即使数学考5分,也得硬着头皮翻一翻经济学、炒股方面的书。

然而,对于文学类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名著,却应坚决避免从这个标准出发。

比如从指导作文这个实用目的出发的的话,十本《骆驼祥子》也抵不过一本作文指南来得清晰明白,所有的名著瞬间便被通通判了死刑。

读“书”别读“字”

我的根本出发点还是一如既往:孩子多读书,不过是去感受“美”,进而培养发现“美”,塑造“美”的能力而已。

当下中国教育缺的不是“智”,价值观教育多少补充了“德”,但是“美”只能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去感受和把握了。当然,若学生生活在像王维的终南别业一样的地方,每天坐看云起云落,美不胜收,那么我的话就没啥价值了。

靠兴趣指引阅读是根本前提,兴趣既有与生俱来的,也有逐渐培养的。

我们看“王者荣耀”,它的流行靠的也得是兴趣。最开始的时候,它在学生中还不甚流行,但是学生毕竟抵不住整个社会的引导和驱动。

身边人三言两语的交谈就能够顷刻之间俘获了学生全部的心思,“王者荣耀”成了他感情的聚焦点——付出感情和获得感情的唯一途径。

要不怎么会有偷父母银行卡也要去一决雌雄的呢?怎么会有掉楼下昏迷,睁眼第一件事儿是要登录账号的呢?所以我说,与其口诛笔伐“王者荣耀”这款游戏,还不如批评一些家长朋友未曾尽职尽责,不如批评教育,批评这整个社会的风气不正呢。

名著对学生而言,有文本的距离,有时间的距离,兴趣肯定是要培养的。

怎么培养?我喜欢用“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句话来说。

拿着望远镜,调到最高的倍数,看到了一个斑点之后,好奇心自然驱使我们看看这个长着斑点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把书中精彩的部分提出来讲给学生听,何愁学生不跟着这个“斑”而去看整个的“豹”呢?

我给学生讲过《三国》讲过《水浒》,有的孩子也附带讲了一些《孟子》,还有的孩子讲了古代的诗歌。

埋下的点终究在学生的心中长成了线,交成了面,汇成了体,呈现了一个世界——一个之前不曾去体会的美的世界。

另外,读书是要“切磋”的,师友之间的彼此切磋才能发现眼前读书的价值,才能保证眼前读书兴趣的新鲜度。

学生们平时的阅读都被答题技巧给填满了,根本没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读书。其实,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一个词,只要让学生产生了一点点想法的,都是读书的进步。学生缺少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不是老师要学生表达的,而是真正表达自己的机会。

有些孩子的问题看上去无聊得很。至今记得,一位家长朋友告诉我,他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总是问,为什么古代参加考试的人要很早就起程,他们不会坐车吗?

这个问题看上去和文学没啥关系,却能够真正地牵出一个世界来。

有兴趣作指引,有“切磋”来表达,这样才能说是读“书”,而不是单单读“字”而已。

所以我说,孩子假期读“书”,别读“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