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景观说

浅谈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现况

2018-01-26  本文已影响72人  半成锦

去年回国参加某个节日展览会,举办场地的占地面积极其广阔。实地抵达后十分失望,园林工程质量堪忧,布局缺乏科学考据,违背人体工学的细节比比皆是,无法算是令人愉悦的体验。

广告以被投资几亿的噱头打出去,得到的反馈平平,个人来讲并不觉得震撼,而是觉得可惜,大多基础设施的成本是一眼能估算出得廉价,整体效果乍一看无功无过,却缺乏长远发展的优势,整体观感倾向于商业感十足的一次性体验,这导致了时间成本被极大损耗的低效投资。这一意识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中似乎有被愈发放大的趋势。

现在国内的风景园林原则还停留在一种用投资数量决定投资质量的误区中,以及对国际性现代主义的无端谄媚里。

在国内,环境被赋予商品的属性,似乎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被消费的状态,它们是为种种商业目的利用的工具。

本应是同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在国内所呈现的状态却是“自然”成为了最为不相关的内容。

近几年曾以旅行为名,去我国南方局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风景园林风格迥异,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核支撑,那就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神传承。最早应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已在彼时的园林景观中有所应用,很多精妙的设计理念依旧能在那些保存良好的建筑园中略窥一二,令人叹为观止。

而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的中国风景园林整体看开始呈现一种表象化状态,骨骼略显疲软,本应具有最独特民族味道发展方向变得模糊不清,地域风格日渐趋同,譬如说近现代南北方的风景园林设计,皆不再具备其旧时特质。虽说这是紧随时代脚步,不得不持续开发和更新的代价,可我们总归是失去了一些比起现代人类日趋加大的需求更为珍贵的东西。

这似乎是被如今国内园林景观领域有意弱化的声音。

同样的问题,在建筑领域影响更为深远。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能,高质精度及其它,成为评判阶层发展的具象表征,以及城市国家进步的指标,而与此同时却也导致了千篇一律的网格化空间和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精神和意向的孤立和顺从。日本建筑师在这方面的思考比起欧美的建筑师来讲,更为深入。

反观晚于中国园林发展的欧洲园林,随时代更迭开始形成多样化园林建筑风格和理念,发展势头迅猛,包括相关的教育领域;而我们园林景观历史上那段并不短暂的空白期,近几年想要迎头赶上的意识才逐渐觉醒,却很难不被大行其道的现代主义打乱步伐——一些高校该专业的质量在国际上优势不显,似乎依旧处于模仿的状态,而在结合短暂的实习经验之后有所理解:大概因为国内风景园林设计的大环境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对接工作岗位,人才输送的流程隐约存在断层;相关商业活动中,存在私人承包商的无序跟风、政府部门不加引导和干预,也都是会变相导致园林设计领域整体氛围略显浮躁,质量良莠不齐的原因;

而更重要的一则是,大概因为近年来国内整体的“迅疾”俨然成为常态,所以要求短时间内提出建设大批量设计方案和项目成为主要原则,反而无法为正是需要时间来缓冲来完成新一轮革新和升级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提供沃土。

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相比较要面对尝试新设计、新概念的风险,设计者多会采取更为高效稳妥的循规蹈矩的方式,譬如重复和模仿——于是,方案之间越来越趋同,园林之间越来越趋同,城市之间越来越趋同,真正推陈出新的概念越来越少,能够产生改变的契机越来越少,能够引导方向的人越来越少。

——设计者中,商人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这也许不是终结,却总归要经历漫长的时光演变和进化,以及从根本上的意识转变,才能破除这个恶性循环。

以此来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代主义是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未来风景园林面对的危机之一。

对于一些国家来讲,它已经将设计者的意识过量占据,这于该地区近几年十几年的园林设计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此处生存空间格式的统一化和平庸化。究其本质是人类开始过分强调改变自然的益处,因为重视无机和富裕,而逐渐弱化甚至割断同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维系。正如伊东丰雄在《建筑改变日本》中写:“现代主义的本质内涵,简而言之,是以斩断同自然、历史的联系为核心内容的。”我同意他的这句话。

如今的很多设计所呈现的模样,已经不能真正体现出它所坐落的土地的文化精神,设计者往往会因为追逐流行和模仿模板,而逐渐丧失因地制宜的创造力,疲于从土著素材中获取灵感,而一味机械化制造出商业气息浓厚,缺乏真正人为关怀的复制品。

风景园林是建筑学的衍生学派,而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前者所遵循的根本,绝对不是人类为了要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而去改造自然,而是在以保护自然环境为首要条件的基础上,找到环境发展和人类活动实现双赢的最佳共存距离;所以,人类要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着对于美丽风景传承的使命,意识到我们不是为了成为毫无生气的冷漠的自大的中心而活着,意识到我们此时此刻脚下踩着的土地不是工具,它拥有灵魂——它过去的固有的历史组成了它的未来,而那种种可能性,设计者无权剥夺。

事实是,很多设计团队甚至无法踏踏实实做下来一套完整的前期调研和分析,反而一味迫切追赶一些欧美国家的设计脚步,将极大的欲求诉诸于快产作品里,以此完成流水线一般的商业利益换取。设计中应该考虑并且融入的自然保护、历史文脉,就这样在甲方乙方的物质交换中被忽略被吞没。

何时才能将“自然”作为非消费品来看待呢?

也许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与你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