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查理饭店】往事住过的房间
穿过北外滩外白渡桥的那些举着相机的人群,查理饭店座落在俄罗斯领事馆的后面。这是一幢灰黄色的大楼,建于1846年。维多利亚巴洛克式的风格,那些考究的曲线,这是19世纪末上海最豪华最风光的饭店。即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走在她面前。我想人们都会忍不住被她的这种大气震撼。
仰望着这个老饭店的正门,已经插上了世界各国的国旗,充分表明了它的世界主义。1846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历史了,几个时代都过去,而大楼随着岁月沧桑,它的张扬炫耀渐渐圆润沉着,岁月与阅历增加了它的分量。在外滩这样始终富有象征意义的地方,纪念碑随着时代此起彼伏,但这栋房子却始终伫立原处。
她一动不动地停留在那里,任由时光巨浪冲刷着她的躯体。她旧了,但是并不破落。像一个阅历丰厚的贵妇,经历了富足,奢华,惊痛,磨难,最后有一种古典,远离物质和日常生活的风雅的样子。不晓得是不是运营者故意保留了黄铜旋转木门的陈旧,让人怀想她在时光冲刷里的风尘和感伤。门不停转动,一直接纳着来到这个城市的重要人物,与这座城市荣辱与共。它像殖民时代独特的古董那样,见证和保留着历史。
大厅的光线昏暗,帘布,窗框,立柱,椅子全部都是黑巧克力色的。在本来就灰色的这个城市光线里,要是不开灯更神秘幽暗。老板从1906年开始经营引进的新潮事物创下九个中国第一的传奇:中国第一盏电灯,第一部电话,第一场半有声电影...诞生在这里。还有一些世界名人比如爱因斯坦下榻过的304号房间...
中国的第一次西式交谊舞会曾经在这里举行。金碧辉煌的装潢和灯光,让人想象上流社会的绅士,浮云般的燕尾服的飘影。这是那时的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奢侈享乐。这幢楼里,那时就有这样的豪华的生活方式了吧。
继续上楼走向客房,暗暗的楼道里没有一个人,只有踩在木梯上发出的唧唧声响。几乎每走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弄出什么大的的动静。走廊深处,楼道拐角的地方,偶尔也莫名其妙地发出一下这样的声响,像穿梭在大楼里的幽灵。我想,住在这里的客人和工作人员也是像这样走在浮冰上一样轻手轻脚的吧。
1920年和1922年爱因斯坦应邀到日本讲学,两次经过上海,他住到了这个老饭店里。在上海,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的底层老百姓。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了他的感慨:
“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社会福利要求低微。他们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我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我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
看完下楼再次经过前台,我又看到了挂在柱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离开了饭店,终于觉得人舒服多了。在这家老饭店幽暗,神秘,甚至有些沉重的光影里,感觉无比压抑。当我看到饭店在利用爱因斯坦做高大上宣传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个提出广义相对论的瑞士物理学家,原来早在20年代就在这家饭店里,写下了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