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爱与毁灭
最近在看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有些意识流的叙述让人看的头脑昏沉,坚持看完的理由是文笔的优美和意境的哀婉。
小说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而小说讲的其实就是他焚寺的原因,一个美与毁灭的故事。
书中多次提到一个佛教里南泉斩猫的公案。
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公案寓意为:因为过分美丽的东西会让人产生占有欲,内心被影响束缚,让人痴迷偏执,而无法正常与社会交往。除非像赵州一样愿意贬低自己侍奉美,否则只能毁灭掉过分美丽的东西。
小说里的主人公沟口,自小就是口吃,这种缺陷使他与社会的交往变得困难。而沟口自小父亲就对他讲述金阁的美,让金阁的美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真正来到金阁寺,成为金阁寺里的一个沙弥,日夜与金阁的相处,长时间的凝视,使金阁在他心中的地位无法取代。
这样极致的喜欢,也影响了沟口的生活。
每当他几乎要跳出口吃的限制,真正与社会融合,真正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时,金阁的形象总是会出现在他的眼前,让他无法真正快乐。
对社会彻底的厌恶,对自己彻底的放弃,失去做金阁寺主持的可能,自己将永远无法拥有金阁寺,也无法与它平等。
而年少时喜欢的女人有为子拒绝社会慷慨赴死的壮美,曾经内心阳光无暇的好友鹤川的自杀,都让沟口意识到,美的毁灭其实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这些的一切使得沟口终于做出焚毁金阁寺、自杀,与金阁寺一起毁灭的决定。当金阁寺着火后,心中的美消失了,沟口却觉得得救了,不想自杀了。
看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让人不禁联想起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都是对边缘人的描述,主人公都是孤独的,与社会存在隔膜的,这些人都过分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界社会对于这些人是隔膜而疏离的。这些人都是病态的,而小说通过哀婉柔美的语言、文体结构的调整,将这种人物的病态发挥到极致,成为了一种我们能感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