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洞穴的隐喻”中那个看见太阳的囚徒——《教育的哲学基础

2017-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程卫东

苏格拉底无疑是理念论的开山鼻祖。他的门徒柏拉图则是理念论的创立者。柏拉图是一个追求精神完美的人。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真理是完美、永恒不变的,而物质世界岑在缺憾,居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他是唯心主义的,是认为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的。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哲学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取得辉煌的影响。辩证法则是人们追寻真理的重要方法。运用辩证法须以接受较长一段时间的教育为基础。

宗教的许多教义、信仰与理念论不谋而合相辅相成。奥古斯丁,罗马天主教的奠基者,完全接受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实在世界的思想,只不过他倾向于将前者叫做圣世,后者称为俗世。他还相信一个人通过沉思和信仰能够专心于上帝,进而超越俗世;认为物质现象会把人们引入认识真知的迷途,并赞同辩证的学习方法。综合起来看,柏拉图和犹太教基督教认为的“最终的实在”分别是“理念”和“上帝”,通往途径分别是“记忆”和“灵魂”。

到了现代,理念论的主观性和系统性也变得更为明显。勒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上帝”两个原则,前者重在通过“思”(注意:不是“行”!),找到了明确的人类思想;通过“上帝”这一无限的、永久的造物主,他找到了所有思想之物的基础。乔治﹒贝克莱则坚定的认为:所有的存在物都依赖于认识它们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存在,那么除了了上帝的意识能够感知到之外,所有的意念和目的也就都不存在。可见他是完全否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观点的。他清醒的坚持:“不被感知就不存在”,他的主要目的是“论证上帝的存在以及上帝是万事万物的真正根源”。伊曼努尔﹒康德有了进步,在努力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制定规则”的长期过程中,他认为“现代科学是有效的、可信的”,并想籍此建立新的哲学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中注重人的品格发展,他认为“人士唯一需要教育的存在”“引导人思考和发现‘善’的纪律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乔治﹒W﹒F﹒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逻辑、本质和精神三个方面。如果准确的运用他的逻辑体系,人们就能获得绝对观念,这与柏拉图的“恒常理念”相似。关于教育,黑格尔认为,“一个人要想接受真正的教育就必须要经历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到了约西亚﹒罗伊斯,他认为“思想在本质上是行动的目的或计划,并且只有在把它们付诸实践时才能发现思想的实现”,“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道德原则和事业的忠诚度”。

理念论者将教育目的圈定为三个方面,即“追寻真理”、“自我实现”和“品格发展”,总的说来,我是赞同的。但“追寻”的“真理”,柏拉图认为是“哲学的智慧或者真正的理念”,奥古斯丁则认为是“具有压倒性的精神意义”,“对真理的追寻就是对上帝的追寻”。我知道这里的所谓“上帝”不是完全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他其实是“绝对观念”或是“绝对真理”的代名词,但我仍认为这是不能苟同的。我所谓的真理,应该是唯物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我也完全赞同文中的“重要的不是真理本身,而是对真理的追寻”,对此我的理解是追寻真理的过程远比追寻的结果更为重要。作为当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关心教育的恒久价值或是终极目标。这就给我们研究当前纷繁斑驳的各类教育现象提供了一把利刃。关于“自我实现”,理念论者强调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质量,这与《导论》的开端关于教育的定义“教育首先是一种生存的工具”、教育还是“人们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以及改进社会、发展文化的利器”是一脉相承的,教育就是帮助人实现各种生存的需要、改变命运的需要和进而使身心幸福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衡量物就是各种愿望或需要的“实现”。但正如文中所提醒的那样,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也不应该忘记另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理念论观念——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者是个体自我与社会的共生关系”。黑格尔就深刻指出,“个体必须与整体相联系,因为只有在整体关系的情境中,才能发现单一个体的真正意义”,“只有服务于国家,个体才能发现他们的真正意义”,“为了达到对自身的真正理解,一个人必须把自己与存在的整体联系起来,与宇宙联系起来”。换言之,人的价值是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和服务自然中实现的,没有与外界完全割裂的所谓纯粹的个人价值。关于“品格发展”,这里的品格是指道德品格,又称德行、品行。按照理念论者尤其是黑格尔的观点,品格包含了理性、善念、责任、担当、践诺、意志力和忠诚度。这些品格的内涵,现今同样需要。但是,理念论者认为“德行来自于思考和先思后行”,过分强调虚幻的“思”,过分强调“思”在前“行”在后,按照现在教育科学规律看,显然绝对得有点过头了。

在“教育方法”方面,理念论者追求“有深度的教育”,途径是以“内在的信念为依托”。他们反对人们只是因为某种东西是新的或是能够满足物质的需要就去学习的观点,这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哪些材料或知识才是最应该让学生学习”等严肃的问题。就教育方法论而言,他们推崇学习经典,因为他们主张“几乎当代的任何问题都能在过去找到它的根源”,“无视在这些领域里的伟大人物曾经说过的话,就是无视于它们 关系最密切的那些著作”。这正如我们研究出来的所谓实施素质教育的条条规律、原则、方法、模式等,都能在《论语》中找到实质相同的论述一样。他们喜欢“整体式的学习”,提倡辩证法、直觉法(即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悟”)和辩证法与直觉法相融合的思辨法,强调通过“研讨会”、“提问和讨论”、“演讲法”、“直观法”、“沉思法”等实施教育。这些教育方法至今焕发着活力和生机。

在理念论者心目中,“课程”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他们强调“在任何层次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会学生思考”。他们相信,“思想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发展思维能力,人类可以变得更高贵、更理性”。作为静态的一种理解,我认为他们想强调的是:所有课程设置应有助于学生追寻真理、自我实现和品格发展,有助于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同时有助于教师使用辩证法等教学法,推动教育过程的实施。

毋庸置疑,理念论者非常重视“教师角色”、“教师作用”。教师是教育目的的执行者、教育方法的采用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这三个小章节中都涉及到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如“学习任何伟大著作都需要有经验的导师的引导”,“教师不仅应该理解学习的不同阶段,而且保持队学习终极目的的经常性关心”,“教师应该鼓励在教室中对各种思想进行思考。一个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探索关于生活目的、家庭、同伴压力的本质以及成长问题等课程材料”,“以理念论哲学为思想导向的教师,将帮助学生选择重要的材料,使他们满怀尽可能深入思考的希望”。理念论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把学生看作道德和认知方面具有巨大潜能的个体”,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在他们眼中,“教学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的召唤,教师应该成为榜样——他们的生活会被学生效仿”。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要有神圣感,因为“教育就是拯救的过程”,而学校,实施教育的专门场所,就犹如治好患者病痛的医院、帮助罪犯改邪归正的监狱、以仁慈之心普渡众生的寺庙一样。

              2017年4月26日凌晨1:02于杭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