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能力,这本书你一定要看
文/慕新阳
相信很多文友都有这样的苦恼:为什么我苦心创作的文章总是被拒?拒稿官为什么竟如此无情? Stop!是时候该从自身寻找答案了。你是否问过自己:你的文章又是否足够引人注目?又是否在众多投稿者中无可替代?事实上,当你多次稿件被拒后,必定是遇到了写作的瓶颈,需要你进一步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这不仅包括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更需要拥有一颗“文心”。
前不久,一个文友推荐我阅读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书名《文心》。文友还嘱咐我说,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读上一遍。而我,自买回之后,反反复复,字字推敲地读了三遍。每次读完后,都有新的启迪、新的心得、新的收获。
《文心》这本书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共同编制的。它运用故事的体裁,讲述了1931—1934年,在战乱的情况下,初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从语汇与语感、修辞等方面着重讲述读和写的一本书。
本书让我受益良多,最让我触动的则是以下三点:
一、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其他的事。读到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和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联,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了别的意思,也是触发。
那些对你有所触发的东西,就是你的思想,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写到你的文章中去。
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不禁想到我现在的生活。如今的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每个星期,我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与一名学生谈心。我会问到他的家庭、他现在的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对什么事物感到困惑。学生最重要的是一种鼓励,一种关怀,一种心灵之间的沟通。一个学期过去了, 我与每位同学都有过交流和谈心,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学习的气氛也更加浓厚。我此时的所感所想,是源于对童年的一种触发。少时的我,很多时候,就很想和自己的老师进行一次交流。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有着很多疑惑。但是那时的我,始终没有勇气去做。
这让我又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少时的我,想要学一门乐器,父母没有应允,如今的他们却有了音乐的兴趣,并询问我一些音乐上的问题;少时的我,想要外出旅游,父母也没有应允,如今的他们却做起了背包客,带着我一起去看外面的世界。
后来,基于触发,我写下一篇文章《曾经的我,现在的你们》。像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有不少,我们只要留意就可以发现。从一件事情上触发出感悟,使文章富有新味,就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其实触发,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这本书你一定要看二、回问自己以得到组织文章的具体方法。提笔前,要回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要向读者表达什么意旨?
前面提到,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触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触发都是好的,或者说,不是所有触发都值得作者去写的。
第一,要有独特的视角。我举个简单例子,就不难理解。比如,以某省受到台风的袭击为题材,让你写一篇随笔,大部分人的触发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作为写作,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去还原事件,包括市民的心理变化、政府的关注、爱心人士的援助等等,也可以从某一个家庭切入,由点到面,同样可以达到还原事件的效果。只有用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视角去阐述,标新立意才能走出来,才有人愿意看。
第二,要有所取舍。你所陈述的事实,或者表达的观点读者并不一定接受,你的文章既然选择发表公布,就预示着你的文章可能会被读者们点击阅读。换位思考于读者,他们所愿意接收的文字往往是对自己有所帮助的,或者说,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有提高的。有些文字,对于作者个人来说具有意义,而对于万千读者来说,可能会顿感索然无味。
第三,文章要勤于修改。书中说:“对于作文的要求,作成了最好仔细看过,有一句说,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这里讲到了写文章最基础,也是最难的部分。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通病:1、用词、用语不恰当。2、意义的欠缺和累赘。3、意义不连贯,欠照应。所以,文章要成为精品,必须改,而且要不断地修改,改到无可再改,这里要一个很高的文化水平和修养的。就如同炼钢一样,只有经过不断的熔化,不断地锤打,去除里面的杂质,千锤百炼才能成为钢铁,成为最坚硬的金属。
提高写作能力,这本书你一定要看三、阅读时,对于书中的文字有感触,或与你的生活有相关印证的时候,不妨记录出来。记录的本意,是为了记述读书时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写作时的查考和运用。
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涌入、才思迸发的一个过程。写作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阅读量。阅读量大,对于一件事物看得更透、分析得也更加深刻。高中时期的我,便有了摘抄的习惯,如今的我,仍然会时常摘抄,每每读到优美的语句或者有感触的段落时,都会加以记录、咀嚼、消化。
最后,一篇文章完结时,要从三方面来审核文章的好坏: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解、正确、丰富与否。”对着这三个方面,如同三把尺子,对着一量就知道高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