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读005 | 怎样表达你的情绪?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沟通的艺术》,今天我们读《沟通的艺术》第4章——情绪。
今天讲的内容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电影电视里,经常会这样安慰人,“说出来会好受点”,这确实非常正确。
然而,问题在于,知道要表达情绪和会表达情绪之间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表达情绪的五个方法。
1.辨认感觉
有情绪并不代表你能够辨认情绪。
研究者发现,能够辨认出自己负面情绪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展出处理这些情绪的策略。
例如:能够准确辨认出“生气”、“惭愧”、“焦虑”、“内疚”等差别的人,就比说自己感觉不好要准确的多。
能够辨认情绪本身也是沟通的第一步,是情商高的主要特征。
2.扩充你的情绪词汇量
当你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情绪,然而却说不出来,或者表达的不清楚,那也是非常痛苦的。
比如,你精心准备了一个好故事,想讲给其他几个好朋友听,结果他们都说自己没时间,忙其他的事去了。
你可能会这样表达你的感觉:
- 我感觉很不舒服。
- 我感觉很生气。
- 我感觉很失望。
- 我感觉很沮丧。
这几个表达都没问题,但不舒服其实是对自己生理的一种描述,生气是一种很宽泛的感觉表达的方法,它们都没有准确的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
而第三个和第四个都表达了自己本来有一个期待,却落空的感觉。这样去表达,你会体会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还有的时候,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情绪,结果表达的根本不是情绪,而是一种想法。比如
- 我觉得他在侮辱我。
- 我觉得自己被打扰了。
- 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 我觉得没人理解我。
这些是感觉吗?
很多人说这就是他们的感觉啊。然而,这些全都不是感觉。他们虽然都用了“我觉得”开头,但这些只是他们的想法。感觉和想法的区别是:感觉只和自己相关,而想法是与外在的人或者物有关的。
侮辱、打扰、误解、理解,除了和自己有关,还与外在的其他人有关,这些是你的想法,而不是感觉。
对应上面的句子,下面这些表达才是感觉:
- 我觉得很愤怒
- 我感觉特别焦虑
- 我感觉很挫败(着急)
- 我感觉很寂寞
关于区分感觉和想法,在《非暴力沟通》第四章有更加详细的讲解,感兴趣的推荐大家读一下,这也是一本沟通方面的经典好书。
下面是作者列出的一些情绪,你可以学习参考,也可以尝试写出自己常用的情绪词汇,并积累形成个人情绪表。
3.表达多样的感觉
有些时候,我们对一个行为可能有多种情感需要表达,如果只表达一种,那些没有表达的情绪就会一直影响着我们。
比如:一个朋友说上午8点要来你家,结果他快10点都没有来,而且电话也打不通。你心里很捉急,你猜他一定发生了意外。于是,你到处打电话,找朋友……你忙活了半天,他却突然出现,而且装的跟没事一样,随便说了一个理由。
在这种情况里,你可能混杂着几种情绪。
你对他到达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谢天谢地,还好他没事!”但是你同时也会很生气,“他为什么不打电话讲一声?”
这时,我们经常只表达其中一种情绪,而且是最负面的那种情绪:生气。我们把生气发泄了出来,关心对方的情绪却没有表达出来,对方也根本没有机会了解到这些,后果可想而知。
4.选择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感觉
当一个很负面的情绪涌上来的时候,马上表达通常不太合适。比如你的邻居家特别吵,你如果马上冲过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肯定会适得其反。
专家们认为交谈之前进行“想象沟通”很有必要,也就是预先演练自己想说的话和对方的反应。我把这个称为“感觉剧场”,你和对方先在这个剧场里表演一番,你再上场,效果会好的多。
预演时,你基本就已经知道可能会出现激烈的对抗,所以在表达时会有所收敛。会考虑到对方的反应
有些时候,你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事后表达,或者找时间把它写下来,这本身也是一种对情绪的排解。
5.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这好像是废话一样,却非常的重要!
你,而且只有你才能对你的感觉负责。他人只能影响你,而无法决定你的感觉。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把兰花代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傅心爱之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长的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却不小心把花盆摔倒地上,兰花也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师傅那么喜欢这盆兰花,回来肯定会很伤心、很生气,肯定会惩罚自己。
如果你是禅师,你怎么处理?
禅师并没有生气,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而种的”。
s所以,你要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感觉。
上面提到的“朋友晚到你家”的例子,他晚来了,你可以想象他是故意的;也可以想象他有什么难言之隐。这两者会让你的情绪状态有天壤之别。
总结与评论
表达情绪可以遵循5个方法:辨认感觉、扩充情绪词汇量、表达多样的感觉、选择合适的时机表达、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情绪控制与表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知道了这些方法,在情绪来的时候,就多了一种解决的工具,最后要记住,只有行动才会带来改变。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希望今天的文字对你有所启发(点击名字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