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人的差异在于暗时间

2017-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Ceciliaydd

人们常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而我要说,人的差异在于“暗时间”。

                                                                                                                                ——题记


首先声明,"暗时间"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来自于我所看的一本书:《暗时间》。

所谓暗时间,即靠推理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暗时间,即思维时间。

我将这本书主要分为了2个部分来解读。

认识我们的大脑

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读过很多书,过一段时间却连书里的主要观点和经典句子都想不起来;想学习一门语言(或者一门技术),坚持个十天半月的就放弃了;想减肥,看到美食却管不住自己的嘴?

其实,这都是你的原始大脑在作祟。

《Synaptic Self》中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由于人的大脑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年代“堆积”起来的,也就是说,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到高级灵长类这些进化阶段,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到拥有初步的情感区域,一直到神奇的具有6层结构的“新皮质”所支撑的高级认知能力,一步步走来。这个过程并非上帝预先编程架构好的,而更像是在既有结构上“叠床架屋”,比如,大脑从内到外基本上是按照进化年代来排序的,比如啮齿类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新皮质是光滑的,这是新皮质在进化出高级灵长类之前的样子,后来为了解决大脑中空间不够的问题,进化之手发明了大脑皮层沟回,通过这些褶皱,在不增加太多占用面积体积的前提下使得大脑皮层表面积暴涨,正是这些褶皱使得灵长类进化出独特的高级认知活动,如工作记忆,语言。这种“堆砌式”的进化有它节省和复用的好处(《Kluge》),然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奇特的“进化时滞”效应——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之前便会造成多个模块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大脑有以下几种工作模式:

1 原始大脑占主导

作者把我们的大脑分为了原始大脑和理性大脑,通常情况下,这2个大脑是同时独立运行的,但当需要做决策时,就必须一方压倒另外一方,由于我们的原始大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而理性大脑的各个高级模块又需要时间与原始大脑完美契合,这就导致大部分时候,胜利的一方总是原始大脑。请看下图示例:

钱与幸福感是否相关

2 自利归因

所谓自利归因,最最通俗易通的说法就是:事情的失败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事情的成功都是自身的功劳。具体过程我总结为下图:

自利归因

3 先验假设和偏见

先验假设,顾名思义,即对事物的结论来源于已知的前提假设。作者举了如下一个例子:

图片来自于Ceciliaydd

之所以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根据经验,假设环境中有光源,并且光源来自上方,那么凸的物体会使其下部出现阴影,凹陷的物体则会在上部出现阴影。先验假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色彩恒常性"(感兴趣的同学可自行百度或者阅读《暗时间》这本书)。

我们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更得心应手,但凡事总有双面性,先验假设也是双刃剑,它的另一面就是”偏见“。

4 最优经济决策

最优经济决策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决策,但同时也可能放大了事件本身的困难程度和风险,导致我们过早放弃或者退出。最优经济决策的典型流程和案例如下: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会放弃?因为我们下意识中会对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成功后所得的收益作一个评估(经典的cost/return分析),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对面临的困难的评估: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一开始可能还兴趣浓厚,捋袖子上阵,过了一阵子便会遇到一个典型的分水岭,你会发现未知的东西比你想象得要多,困难重重,似乎一眼看过去没法确信什么时候才能掌握,甚至觉得有点Mission Impossible,当觉知到的困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的大脑便会想:既然很大可能最终失败,甚至看不到成功的可能,为什么要白费力气去学一通呢?还不如省省呢。这是一个聪明的经济决策,去权衡性价比应该是每个经济个体的原则。然而,这个决策笨就笨在,它把困难评估得过高了,因此决策的前提就弄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社会很多新东西是知识密集型的,而不像我们祖先生活的远古社会可能绝大部分是体力活。对体力活的评估我们很在行,大约能知道困难有多大,需要耗时多久,有没有可能完成。然而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程度的评估,我们却很不在行,因为大部分知识都是需要等你掌握了之后才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而在这之前你会觉得这东西太难了,完全没有头绪,摸不着门道.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就要尽可能的趋利避害,将大脑的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何为核心竞争力呢?就是你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作者认为主要包含4种,按照作者的意思,我 整理为以下2种:

1.    专业领域技能:即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

2.    跨领域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Critical-Thinking,表达沟通能力,Open Mind 等等。这当中又包含2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习能力和性格要素。

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综合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详情见思维导图):

1 有效学习

2 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3 提高学习密度和专注度

4 遇到问题自己动手

5 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6 学会管理时间

7 形成自己的良好阅读方法

8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这本书的内容有点难,只读一遍的话有些东西会理解不了,而且由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算是一本书(是作者写的博客集中出版的),所以在排版顺序上也会给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加之作者本身的技术人员出身,也有很多专业术语类的东西,所以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抽取了其中对大多数人会有用的一些信息,写成了这篇文章。

之所以会说人的差异在于暗时间,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涌到我们的面前,如果没有深入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骗或者陷入某种误区。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沉溺于游戏是不对的,但大多数人采取的措施要么寄希望于自制力,要么就顺其自然。少数人会去想,为什么游戏这么容易让人上瘾而学习一般不会呢?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我们可以如何针对它的作用机制做出相应的改变达到控制网瘾的目的?甚至将这套机制有效应用到学习工作中?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你的暗时间,也是你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替代的稀缺品。

之所以暗时间如此宝贵且具有竞争力,是因为现代人大多数时候连专注力都是稀缺的,更谈不上深度思考的能力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