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痛点驱动转向使命驱动

2023-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zhuhuix

“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做成一件事,除了这件事值得做之外,更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专门花时间去思考目的与意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主动转换驱动力:从“痛点驱动”向“愿景驱动”转变。”

01

对于一名产品经理来说,痛点是产品需求的切入点,给我指出了产品成功的方向。

比如,在我经历的B端产品中,绝大多数的需求都是企业基于某些流程/问题解决不了,才找到我们一起商议解决方案。

而我要做的就是围绕用户的痛点,挖掘出真正的需求,开发出用户愿意为其付费的产品。

但我也会非常小心,有时候我需要判断用户的痛点,是不是真的“特别的痛”?

因为我知道,如果用户承受的”痛点“还不够痛,那么行动一定不坚决,

他们总是会在“改变”和“不变”之间来回拉锯,最终不了了之。

02

“痛点”在个人层面上也同样存在:

个人感受到的“痛点”本质上是恐惧,恐惧是负面情绪中最有能量的一种,它有足够的力量驱使自己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做出改变。

就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发现我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接一个病倒了:

有位朋友的脑子里长了个瘤,去动了个大手术,目前还在康复中。

还有个亲戚的肝胆出现了问题,要经常吃药调养。

再联想到我几个月前去上海做的甲状腺结节检查,医生同样也对我提出了关于健康方面的建议。

所以,我一直反思自己的”健康痛点“:

做人太纠结,生闷气,凡事看不开,自己给自己找气受,疾病很有可能就会找上门。

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在自己的健康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医生不能给你健康,你的家人、朋友同样也不能,一定是我自己对她负起全部责任。

03

最近,我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自我的成长和发展,仅仅是基于“痛点驱动”,那么随着痛点的减弱或消失,由其带来的驱动力是不是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下的答案是这样的:

自我的成长不应停止,一个有志向的人一定会提前布局,找到新的方向与驱动力。

以企业发展来举例:

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成功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之后,一定会在战略方面下功夫,

比如,描述未来的愿景,明确使命与价值观;比如,统一目标,倡导“站在后天看明天”的理念;

这其实就是成长与发展的底层逻辑:

专门花时间去思考目的与意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主动转换驱动力,从“痛点驱动”向“使命驱动”转变。

如果我把自己也看成是一家公司,其自我成长的底层逻辑也是一样的:

要想做成一件事,我就得在想清楚目的与意义上多花时间,

虽然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通常需要靠痛点驱动,但这一定不是全部。

最终让我走得更远的,一定不是那些让恐惧消失的痛点问题,更是那些让我充满热情、不知疲惫、魂牵梦绕的个人使命。

04

最后,总结一下:

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做成一件事,除了这件事值得做之外,更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举几个很小的例子。

比如,你要学习编程,那你就不能满足于只编出几个DEMO小程序,而是要让自己熟练掌握,做出自己的软件产品,甚至让它成为自己的谋生技能。

又比如,我要养成运动的习惯,那么我就要让这个习惯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锻炼、每天练习,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直到我不运动就会感到浑身难受。

总之,你想培养技能,那就让技能成为你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我想养成习惯,那就让习惯成为我身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想获得成长,那么必须要有“人往高处走”的志向,既要让自己“往前走”,又要向往着“高处”。

尽管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可能存在差异,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使命驱动和持续的努力去弥补这些差异,何况这个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难以跨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