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那些事儿

飞来的横财?天上真的掉馅饼了

2021-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呆子云

客官你好,我是掌柜呆子。

可能大家都知道鼎鼎大名的王阳明,阳明先生本名叫王守仁,心学的开创者,一代圣人,给我们留下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传奇。

阳明先生他爸王华也不是一般人,虽然没有进入圣人之列,但高尚的品质也是一代人的楷模!

公元1446年,王华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富裕家庭,老王家家庭条件不错,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和许多小神童一样,读书也过目不忘。

小时候让王华小朋友名声大噪的不是老天给的天赋,而是他自我修炼的品格。

王华小朋友六岁的时候,和我们一样到河边和小朋友玩泥巴去了,小朋友欢声笑语地玩着,突然看到一个大汉,身上散发着一股酒气,踉踉跄跄走到河边。

醉汉随手把手上的布袋扔到一边,用两把水洗洗脸,然后掉头就走了。

小朋友们也都没在意,自己虽然没喝醉过,但醉汉可没少见。

天色渐晚,小朋友们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王华也准备去河边洗洗手,然后回家吃饭,玩了半天,小肚子咕咕直叫。

01.

走到河边时,王华发现了一个布袋,他好奇地打开一看,可不得了,里头足足有几十两黄金,这不是一笔飞来的横财嘛,天上掉超级大馅饼啊!

此时,四周无人,醉汉早已经走远了,真是天时地利人和该王华小朋友发一笔横财。

王华看着满袋的金子开心地笑了笑,就麻利地把布囊拿起来,放在了小河的水里头,然后坐在河边等。

王华那么小,就知道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

王华等的这个心累啊,天都黑了,才见那个清醒了的醉汉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在河边仔细找了找,发现什么都没有,不禁放声大哭。

六岁的王华,睁大了眼睛看了看,确定是那个上午丢钱的大汉,才指给他看河里的那个布袋。大汉赶快从河里把布袋拿出来一看,金银珠宝都在,一两金子不缺,高兴坏了。

他知道是王华小朋友拾金不昧,这个感动啊,拿出一锭金子感谢王华。

王华摸了摸饿了半天肚子,撇了一撇嘴说:“你这一袋子金子我都不要,我岂会要你那一锭金子?”说完,扬长而去。

这一举动,让王华闻名乡里。大家说;“老王家那孩子,真了不起,品德高尚,长大以后一定能有出息!”

王华一直都是三好学生。也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就连他妈妈都怀疑王华是“别人家的孩子”,王华非常自律好学,异于常人。

02.

王华酷爱读书,每天就在家里研读儒家经典。所以,他就成了一个标标准准的小宅男,而且宅得非常厉害。

小朋友们找他玩儿,他不去,就在家里头读书。春天来了,小朋友都跟着大人出去郊游,他还不去,依然在家里头读书。

他妈妈看着孩子这么认真,既欣慰又心疼,就对他说:“你今天就放放假,出去和小朋友春游去吧,别读书了,别太累了,得适当地放松一下。”

可是王华可不是一般的小孩子,一般人只想玩,不想学。他正色对母亲说:“大人误矣,观春何若观书?”就是说:“观春重要,还是观书重要啊?”

王华的话让母亲都很惭愧,儿子的境界太高了,热爱学习无法自拔,我当妈的水平有待提高啊,而后自我检讨说:“儿是也,吾言误矣。”

“养浩然正气,极天地大观。”

十四岁的时候,王华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到外面求学住宿,他和一帮同学住在山里的龙泉寺,在那里读书学习。

同学里有几个纨绔子弟,加上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就经常欺负寺庙里的僧众,尤其喜欢欺负那些小沙弥,几个调皮的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

小沙弥们怀恨在心,打算扮成鬼的样子,来吓唬这帮孩子。折腾了两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吓跑了,大人听说这个地方有鬼也急着都把孩子接回家去了。

到最后,就剩一个王华自己一个人留在寺庙里。

03.

深夜,王华依旧拿起他快翻烂了的书在读,陆深在《海日先生行状》里面是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

“或瓦石撼卧榻,或乘风雨雷电之夕,奋击门障。僧从壁隙中窥先生,方正襟危坐,神气自若”。

无论大家怎么折腾,装鬼也好,扮神也好,丝毫不影响王华看书。王华这么聪明,估计早已看穿了一切,只剩下一些小沙弥在哪自导自演。

【 简单点,扮鬼的方式简单点,递进的情绪请省略,你们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情节。

我没回家只想看看你们怎么圆,你们假扮得太表面,像没天赋的演员,我一眼能看见。该配合你们演出的我,视而不见,在逼一个爱读书的人,即兴表演。

什么时候,你们换位思考一下,顺应思路去改变,看看你们那些拙劣的表演,干嘛演出细节,我该变成什么样子,才能延缓厌倦。(本人自己改编的薛之谦的《演员》)】

后来,龙泉寺这个地方再也没闹过鬼了,据说都是被王华一身正气给压的。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丧人。”

王华这名气越来越大,有些人就想试试他,他是真高尚,还是伪君子?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我看他行不行?


作者介绍:呆子,95后男生,一个热爱生活到疯狂且有趣的精进主义者。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杨一清著《海日先生墓志铭》、陆深著《海日先生行状》、郦波著《五百年来王阳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