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道学•国学•养生

和宝宝一起读《论语》系列(一)

2017-05-31  本文已影响7人  毛茸茸兔子

写在前面

从昨天开始,打算一天读一小段论语给宝宝听,效仿《教女儿学<论语>》的方法,一天读一小段原文,并解释给她听。

目的让她一是浸淫国学,加深对文字的感觉,二是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我很同意一个观点,我们要想二十年后,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她。

我们中学时候都背过课文,背过现代诗,可是现在记住的又有多少,时至今日,能影响我们的话语又有多少。

初衷是好的,可能坚持么?这确实是一个问号。说实话,急功近利的考试能坚持下来的都尚属少数,这无功利,甚至无结果,无回报的“无用功”,能坚持几天,仅仅凭借一种情怀,能坚持几天?

今天特地开一个系列,写写自己和宝宝一起读《论语》的过程,让一年后的自己回过头来看看,对今天的这个行为有个反思,总结。

为什么是一年,按照500段论语来计算,一天读一段到两段,大概一年半的时间。

原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来自己学课文的时候,觉得这段特别容易,字面意思就都特别容易懂,想着这个应该是由易入难,第一句话肯定是容易的。

可看了书中的爸爸和女儿的谈话,有脑洞大开的感觉。

爸爸说,开篇第一句话,一会儿谈学习,一会儿谈交友,一会儿谈不知人,怎么这么没逻辑呢?通常一段话,讲一个中心主题,能谈透就不错了。而且,为什么三句话要用反问句,不用平叙呢,这完全可以用句号,告诉同学们事情应该这样这样做。

是啊,我上学的时候从没想过这些问题,也没细想过老师说——“这是孔子语录,后由他的学生编集而成”,这句话是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因为是语录,所以肯定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说的,或者是对某个人,在特定的时刻说的。

对这段话就可以假想一个场景,一个同学,成绩很好,但就是不合群,只会关门读书,性格敏感,同学的一句话都会耿耿于怀,就更不愿意往人堆里凑了。这时候,老师来找这位同学谈心,一个人除了学习,还要学习与人相处的道理,还要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自命清高,越敏感,对一点点事情就会放在心里耿耿于怀好半天,又反过来影响了与人相处的顺利程度,所以老师告诉同学,把心胸打开,即使是别人不知你,不了解你,而对你有所误解,也不要恼怒,这不仅是一种君子的行为,更主要的是享受单纯的,合群的快乐对你更有益处(后面这句是我揣度老师的理解)。

让我想到了武志红老师说的,与他人建立链接。

要活出自己,封闭自己是办不到的,与他人建立链接,就要走出去,与人交往,在和人的互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甚至治愈自己。

如果碰到了一些温和的,可以包容你的朋友,你慢慢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轻轻地释放你自己的触角,慢慢打开自己,感受这个世界的和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