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电影摘录,思考白风波幅13天觉察记录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

2018-09-27  本文已影响33人  Demi瑶瑶

感谢今天,感恩今天的开启,感恩今天我还活着。生命中的一切都来得轻松愉快,并充满荣耀。我是金钱我是创造,我是力量,我是觉知我是控制。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电力的红月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今日觉察:

1.快乐是自己的~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终于不下雨,恢复晨跑~步伐大了,速度提升,但是膝盖不适还没消失,明天开始接收资深跑友建议,小步高频跑,也算提升耐力,减轻膝盖压力~以后再大步~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day7跑前喝了一杯咖啡,果然不错~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2.上午工作一直在室外安全监护,和同事工作聊天过程突然发现太极拳以后可以跟着学学,可以静心哈哈哈~朋友推荐的国庆后共修七天止语体验自己突然觉得比服疗更适合自己去呢,如果非要有取舍,取其一就好~还有怎样的可能性?不贪心,反而什么想要的都会主动来~

黄色的天然菌,没有太多时间拍~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3.没想到工作中还是下雨了,明明上午晴朗看不出来呀,看来老天都让我休息明天不跑,今晚本打算去健身房瑜伽~洗头就不去了,休息一天~

4.这句话妙哉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练字—右边斧头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拓展没写,老师例字保存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缠绕画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作品欣赏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6.读书——熊猫优势计划——【趣味生活小史】摘录:

在法国大革命以前,明亮的颜色属于贵族和高阶神职人员。彩衣需要用特殊秘方的印染手艺制造,价格昂贵,色彩持久。普通人买不起这样的衣服,他们的衣服通常是植物染料染成的灰色、褐色,容易褪色。直到1856年,英国化学家帕金在制取奎宁的试验中意外地发现一种紫色染料——苯胺紫,这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合成染料由于价格便宜,色彩稳定,迅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追捧。

颜色象征阶级地位的时代,粉红色有着高贵的地位。洛可可时代,粉色作为男性象征色。

粉色还象征速度和张扬,环意大利自行车比赛的标志就是粉衫(欧洲俗称玫瑰衫),参赛者都是男性,粉衫属于每天成绩第一的车手。

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初,蓝色和粉色作为婴幼儿颜色,在孰男孰女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

法国认为因为粉色比较柔软——适合女孩,蓝色适合男孩。德国天主教地区则认为粉色属于男孩,女孩穿蓝色据说是对圣母玛丽亚更尊敬(蓝色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是希望的颜色)。而比利时和英国有的地方认为粉色适合男孩,有的没有硬性规则。婴儿服装色彩规则的激烈竞争不断地发生在各大百货商场,在这个过程中男性的粉红色开始转变为女性的粉红色。

1992年10月,雅诗兰黛集团副总裁伊芙琳•兰黛联合《自我》杂志主编彭尼女士共同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10月的第三个星期五被定为粉红丝带关爱日,成千上万的妇女都在胸前戴上了粉红丝带。

美国女权运动中,粉红色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性别地位。女权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在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者芭芭拉·埃伦赖希看来,世界上最讨厌的颜色就是粉红色,因为它代表着女性相对弱势的处境。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女权主义对粉色的不满和抗议反而加深了人们对粉色的性别印象,使粉红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女性色彩。

粉色以后会不会再变回男性色彩,这点谁也不知道。

感悟:真是奇妙的历史,对粉色曾经是阶层象征特别还是男性贵族色还真是头一次听说,有意思,哈哈哈~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②这种让服装界不离不弃的图案的名字是:波尔卡圆点(Polka Dot)——由同一大小的圆点按一定距离整齐排列而成,谁也分不出到底圆点是背景还是图案。条纹也是如此,“我不知道我是黑斑白马,还是白斑黑马”。

圆点在非西方文化中意味着魔力,男性的潜力以及狩猎的成功率。非洲刚果一些部落的成年礼上,男性身上会被涂满白色圆点。南部非洲许多的岩画中,画了许多不同样式的圆点,绘图的巫师法力越强大,圆点的排列越密集。佛教和印度教中,也有被称为如意的特殊形状的圆点。

魔性的圆点是怎么变成服装中流行元素的呢?这要从制作工艺的发展说起。

西方历史早期,染工们无法靠手工在织物上染出整齐的圆点,而散乱的圆点在当时是不祥的象征。在中世纪的欧洲,麻风、天花、鼠疫、麻疹等疾病横行,散乱的圆点只能让人联想到衣服上散乱的血迹、皮肤上可怕的病斑等。

18世纪中期,随机器制造业的进步和工业扎染技术的发展,波尔卡圆点开始登上舞台,和当时青睐浅色、整齐图案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一拍即合。

而从萌芽到现在,波尔卡圆点一共经历了三次热潮。

第一次热潮发生在19世纪:随着波尔卡音乐和舞蹈从东欧迅速蔓延到西欧、美国、印度等地,作曲家疯狂地创作各种波尔卡舞曲。借着波尔卡的“东风”,商人们把各种东西都冠以波尔卡命名,以卖个好价钱。“波尔卡圆点”这个名称便诞生了,虽然两者并无直接关联。后来波尔卡舞的浪潮热度不再,平和欢乐又耐看的波尔卡圆点却留了下来。

第二次热潮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圆点图案大量应用于儿童相关织物,如床单、睡衣。而且,圆点图案只要稍加变化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自带女性的魅力。到了1936年,波尔卡圆点得到了时尚界关注。几年之间,不同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的圆点图案形成了一股流行趋势。二战时,波尔卡圆点略受影响。战后,它开始随着复苏的社会共同繁荣,风靡了整个20世纪50年代。

第三次浪潮就在现代:自上世纪末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波尔卡圆点又开始进入时尚圈。直到今天,我们可以说波尔卡圆点是目前最重磅的一次复古行动。从2009年始,许多设计师都推出了圆点设计:House of Holland的圆点设计,在牛仔裤的表面用激光剪裁挖空了数个圆形图案,直接衬托出内里的圆点;Duro Olowu用超现实的印花图案与圆点搭配,塑造了一个摩登的异域形象;Dolce & Gabbana则将圆形运用在肩部的塑形上,与捆绑了装饰带的纤腰形成对比,突出女性迷人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是波尔卡圆点的超级拥护者,她曾说过一句话来赞美波尔卡圆点的伟大:“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波尔卡圆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时尚不可追。

百度搜了下草间弥生,确实太有格调和创意了,很特别,真好玩~又发现好玩的~感恩感恩今天透过这本书了解到这位艺术节大师~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草间弥生,日本国宝级艺术家,1929年出生于长野县松本市,1960年代在纽约成名。1973年回到日本,因患精神病住进了清和精神病院,后来就住在那里了。如今的她是在世艺术家中身价最高之一,仍在持续创作。她还是个优秀的作家,著有《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克里斯多夫男娼窟》《如此之忧》,以及自传《无限的网》等。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草间弥生在《我喜欢的地方》中写道:我是一个求道的人后来人 再等等我哟在历史的长河里希望你们留意我的光辉人生在横亘千年的时空中怀抱着永恒的爱 我要跨越世纪宇宙万物 再等等我哟 我要让你们看到我战斗的身姿。

若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85岁的草间弥生,过着精神疗养院和工作室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她入住的医院就在工作室对马路,步行仅5分钟。医院生活相当规律,早上起来7点检查体温,晚上9点就寝。她早上9点半到工作室开始创作,午饭5分钟完成,然后接着画,直到傍晚7点。(感悟:都这样还在学习创作,难道不值得敬佩学习

紧握画笔的草间弥生,仿佛在跟时间搏斗,像草一样顽强生长。

这个瘦小的日本老太太,套一件宽松鲜丽的长袍,上面缀满她那些标志性的波尔卡圆点。

若是出席公众活动,她会戴一顶亮粉色假发套,吩咐助手,“把我的‘帽子’拿来。”

面对镜头,她佝偻着背,嘟着小嘴,瞪着一双大圆眼,煤精般的眸子几乎不怎么转动;她自顾自嗫嚅着涂鸦着【[发音]:niè rú[解释]: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根本没心思搭理问话的人。(多专注自己的事情中呀)

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草间弥生身上最深的印记。艺术天后、精神病患者、圆点女王、日本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概括她复杂多变的一生。

1960年代,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是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40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 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国际上对草间弥生作品的认定——涵盖五十多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装置及行为艺术——是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在长期被认作精神异常的放逐者之后,草间弥生如今被视作日本现存的国宝级艺术家。她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不断证明自己,和小野洋子等人共同见证了当代艺术史,并被选入全球百大艺术家(亚洲仅两位入选)。

2009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 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无人入选,日本有4 位艺术家上榜:草间弥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人,“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比村上隆好多了,压倒性胜利!”

去年年底,上海当代艺术馆带来草间弥生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开幕当天馆外就排起长龙,展览火爆至今,每次都要排队两三小时才能进馆,但丝毫没有消磨粉丝的热情。经典的南瓜雕塑将艺术馆里外布置得艳丽时尚;巨大的、重复的、红白相间的圆点,在展厅各个角落蔓延。一百多件展品中,包括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尺幅装置、绘画、雕塑和视频,让观众不知不觉中掉入草间弥生创造的神秘幻境中。(真想观摩一把呀)

“活到如今,我愈发感到没时间攀登各个艺术领域的高峰了,我现在不能浪费哪怕一分钟。”因忙于创作,草间弥生本人没有亲临上海展览现场,回答本刊记者书面专访时,她解释道:“我如今的创作热情比此生任何时候都强烈。通过艺术我明白了生死,以及这个世界上绵延存活的众生;作为人类,通过创作,我不断学习爱与和平的真谛,宇宙万物的奥秘,我迫不及待要把这些都展现在画布上,可以说,我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创作。”(这也是一种内观修行的方式,只不过是透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展现给世人,感恩作品的奉献,虽然目前还未曾拜阅)

花朵、圆点、南瓜,没人看见草疯长

草间弥生1929 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户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当时温室还很稀有,但我们家就有6间,常常会有学校带学生来参观。我家算是资产阶级,会赞助当地画家,可是一旦我想要成为画家,那又另当别论。”

10岁那年,她用铅笔画了一个安静、忧郁的小女孩,这是她的童年写照。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采种场玩。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思乱想。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耳朵开始痛。

为了抵抗幻觉带来的惊恐,她拿起了画笔,画了许多张牙舞爪类似花朵的植物,后来做得越来越庞大。植物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延续,反映的就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然而,她的精神疾病和对绘画的兴趣,遭到母亲的无视和嘲讽。在母亲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胡说八道,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她毁掉了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

“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还打到我几乎失聪。我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结束我的生命,我曾企图卧轨自杀,但那时的我太小太轻,风太大,我的身子飘了起来。”这些都是经历

草间弥生的父亲是入赘到她母亲家的,他的放荡生活导致妻子歇斯底里。“每次父亲出去找情人,母亲都叫我去跟踪,我在冬天的寒风中流鼻水,一边发抖一边走,由于年纪小,我一下就被父亲甩掉了,结果回到家,母亲又对我大发雷霆。在这惨淡的家庭里生活,只有画画能让我清醒。”(有一门爱好至少也是能释放自己内心情绪的好方式呀)

1941年,积年累月的战争扩大演变至太平洋战争阶段,大约这时候,草间弥生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她经常出现幻觉,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身边出现薄纱一样的灰色帐幕将我盖住”。强烈的恐怖感让她的精神接近崩溃,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自那以后,圆点成了她作品中的标志性图案,她把它们看成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1948年,19岁的草间弥生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我一点都不喜欢古板且保守的学校。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要我们拼命把图画得精细,我实在受不了,大部分时间都在逃课自己作画。而且,我也很讨厌京都那种给画家排名,或者是搞师徒关系之类的麻烦事。”

逃课期间,她住进山里打坐冥想,画了不少“和人头一样大”的南瓜,“日本人用‘唐南瓜小子’来批评长得很丑的男人,或者用‘南瓜长眼鼻’形容人又矮又胖,感觉南瓜的形象并不太好,但南瓜的外型实在太可爱了,我完全无法抗拒。南瓜这种形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脂粉未施的大肚子,还有它强大的精神安定感。我和南瓜对坐着,就像达摩面壁10年那样,我可以花一整个月画一个南瓜,甚而废寝忘食。”(这得有多爱多投入才能如此长时间不知疲惫不厌倦呀)

由于逃学过多,京都的美术学校准备将她开除,于是她返回长野老家,“当时我非常清楚,如果想在艺术上走得更远,必须逃离日本这个封闭的地方。我必须越过家乡这座高山,才能触摸到外面的世界。”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帮助下,她写信给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我在艺术道路上才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给她回了信,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两年后,她拿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 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我到美国后,即使穷到快要饿死,也没有再去求她。”

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画作,“我一把火全烧了,就是想和当下生活告别,并且激励自己,一定要画出更好的作品,我就是抱着这个觉悟前往美国的。”(这就是放下曾经的成就的执着,重生需要放下过去)

无限的网,阳具挺立“千船会

1957年11月28日,草间弥生带着60件和服与2000件画作前往美国。“当时携带外汇出国有很多限制,我把那100万日元换成了美金,把这些钱缝进洋装、塞入鞋尖,我还想着卖掉那些画能够换钱过活。”

刚到纽约时,她住在一个禅僧经营的留学生宿舍,3个月后搬入一个阁楼。

“纽约的生活太恐怖了!专注的学习生活一天天过去,口袋里的美金一天天用光,最后,我陷入了贫穷的谷底。每天要找东西吃,想办法对付画布、画具的账单,解决移民局的护照问题,工作室的窗户随它去破,捡了一块坏掉的门板当床睡,毯子也就一条,每晚冷到肚子痛,完全睡不着,只好爬起来继续画画。”(好事多磨)

她在工作室立起巨大的黑色画布,大到不踏上梯子就够不着边,她在上面用纤细的笔触画满数百万个圆点,完全不留空隙地编织起一面白色之网。“惠特尼美术馆举办征选那天,我背了这张比自己还要高的画,沿着纽约市中心大马路走过44个街区。惠特尼美术馆现在很前卫,不过那时风气还很保守,像美术馆馆长那种没用的家伙怎可能了解我的作品?结果正如我所料,我落选了。我又得背着那个榻榻米一样大的画作,走过44条马路回去。”

1959年10月,草间弥生携这幅黑底白面的《无限的网》等5件作品,参加下城区第10街布拉塔画廊“纯色执念”年轻艺术家群展,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唐纳德•贾德成为第一位买她作品的人,并在《艺术新闻》中给予高度评价:“草间弥生是一位极具原创性的画家,这5件白色巨幅作品,无论概念还是形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

《纽约时报》评价:“她的作品完全排除个人情绪,以一种偏执的重复令人感到迷惑。”

重复性的圆点对于草间弥生而言,既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也是一种治疗。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一张无限的网,让她“从自己的位置,度量宇宙的无限”。“我的生命也是一个点,是亿万粒子中的一点。斑点和网眼的诅咒,拉上魔法的帘幕, 用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将我包围,我把一切都押在圆点上,想要跟历史造反。”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有趣的是,这竟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1961年左右,画布上的那张网越来越大,最后涌出画布,蔓延到桌椅、地板和墙上……” 1962年10月,草间弥生在格林画廊的联展上首次发布软雕塑作品:一张刷白的扶手椅和一张八角长椅,上面覆满阳具型的突起物。那次联展后,这间开张才一年的画廊成了纽约举世闻名的波普艺术发源地。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一开始创作软雕塑会做成阳具的形状,那是因为我对其恐惧。我非常害怕性行为和男性生殖器,怕到要躲进壁橱里发抖。所以我要拼命制造这些形状,让自己处于慌乱的核心,把惊惶变成熟悉,以此进行自我治疗。”(心理学上这叫做脱敏治疗,越恐惧越害怕越需要多面对)

1963年年底,草间弥生举办了“千船会”个展,展厅内,密密麻麻的白色阳具突起物爬满一艘真实比例、全长10公尺的小船,周遭所有墙壁和天花板则封上999张这件作品的单色印刷海报。站在阳具挺立的“千船会”展厅,人们淹没其中,晕眩出神。

安迪•沃霍尔来到展览现场,惊叫道:“哇!弥生,这,是什么东西?简直太棒啦!”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年,草间弥生多次指出,“这明显就是在重复或者模仿我当年‘千船会’的创作手法。”

自恋庭院”,裸体乍现

“大部分美国人认为日本女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所以当我看到草间弥生的作品时,真是耳目一新!她强悍有力,简直就像一台创作能量和艺术成就的发动机!”纽约评论家、《艺术之声》总编戈登•布朗曾将草间弥生比作“执念艺术的领航者”。

1965年,草间弥生受邀前往欧洲,她一身猩皮黑衣,艳红紧身裤搭配靴子,奇装异服的打扮夺走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年年底至1966年,她留在米兰,筹备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为回报一位朋友帮她在米兰设立工作室,她送给对方“一个长满阴茎的行李箱”。(哈哈哈,这是有多独特的形状呢)

1966年6月,草间弥生“非法”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那件名为《自恋庭院》的环境装置,用1500个塑胶制的镜球,铺满展馆前的绿色草坪。“当时我以一颗球1200里拉(约两美元)的价格在现场出售,想要批判艺术界太过商业化,可是这种和观众互动的表演,震惊了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单位,他们以‘艺术品不该像热狗或冰激淋那样叫卖’的理由禁止我的行为。”在被双年展组委会请出去后,她穿着金色和服摊开双臂躺在1500个镜球中间,风头超过了所有参展艺术家。

近30年后,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为她专设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她在国际上的艺术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尽管当年“千船会”展览轰动一时,但那时的草间弥生未被纽约主流艺术圈认可,财务上仍深陷困境。1967 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她开始自己演出,那标志性的圆点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体表面之后,又铺展到现场行为表演的裸体之上。

“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4个裸女正随着鼓手敲出来的节奏扭动着,草间弥生在律师的陪同下,正向她们裸露的身体上喷着蓝色的波尔卡圆点。警察迅速驱散了他们。”1968 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裸体集会,她化着浓妆,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园,带着一群男女浩浩荡荡脱光,然后在他们身上画画。每个观众需付两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她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猛烈”、“神秘”、“嬉皮女王”、“全能创作者”……各种名号纷至沓来。

“我的出现每次都违反10到15条美国法律。在大众面前做爱、燃烧国旗这种事,说严重很严重,可这种思考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虽然我去的地方一定有警察跟去,但我还和往常一样平静,我身旁总是跟着一大群嬉皮给我当保镖,同时还有五六位法律顾问。”(对呀,所以有创新的人才会做出常人无法接受的行动,这才能引领潮流嘛,不得不佩服)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正值波普艺术兴盛期。多年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崇尚性解放、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出名。”

在格林威治村,安迪•沃霍尔和草间弥生两间工作室离得很近,因为非主流的公众形象差不多,两间工作室在纽约分庭抗礼,吴越同舟。“我在自己的工作室是女王蜂,身边聚集的全是长得好看的男同性恋,安迪那里也聚集了一大堆漂亮的女模特,我们彼此互相竞争,看对方到底可以聚集多少俊男靓女。安迪是个好对手,我和他很熟,他刚起步还没成名时就给我打过电话:‘我想用你身上画有圆点、卧姿全裸的那张照片来做丝网印刷,你觉得怎样?’”

我已到达天堂

在纽约期间,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了浪漫色彩。

柯内尔是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电影先锋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

两人相识于1962年,根据草间弥生的描述,他们“在毫无概念的状况下相遇”

那天,草间弥生的经理人来找她,让她穿得漂亮点,去见个奇人。“根据她的说法,那是个超级怪人,平日不和人来往,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无论艺术经理人多想要他的作品,他都不卖,除非他们带着漂亮的女生去见他。”

草间弥生披上和服,系上银带,和她的经理人一起拜访柯内尔,这个“东方超级美少女”的到场立刻吸引了柯内尔的注意。“他每天给我写信,打无数个电话,以至于别人打不进来,总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草间弥生后来回忆,柯内尔有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

我的爱人死前告诉我,死亡并不可怕,就像从这个房间去到另一个房间那么简单。”自上世纪60 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 年柯内尔去世。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以沉重打击,她的精神问题愈发严重。1973 年,柯内尔去世后第二年,她从纽约回到日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精神疗养院生活,在助手搀扶下创作至今。(对死亡的理解和超越恐惧的简单化让人值得赞颂学习,为这对奇人爱情故事鼓掌,但是能够在爱人死后没有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走出来后继续创作更值得钦佩学习)

“在我抵达日本当天,车站阶梯上的人潮就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我发觉大家的表情、服装都毫无个性,和我想象中的日本人简直有天壤之别,偶尔发现有亮眼的人,但其实对方也只是在模仿美国和法国的时尚杂志。走在路上,毫无个性的丑陋建筑全部挤在一起,泛滥的外文和进口的舶来品多到令人生厌,日本失去了传统的美感,所谓的现代化,让人民的心和自然环境都被公害和噪音扰乱了,这种现象还以暴力的方式不断扩大。面对17年不见的日本、东京和故乡,我真感到彻底失望。日本的体制和成规太过坚固,团体虚伪的人性、对于政治的不信任、战争导致的人性丧失与混乱、大众媒体的暴力……如此种种都让我痛苦。”

“在日本生活很难,除了在精神疗养院。”回国后,草间弥生在疗养院旁买下一栋楼做工作室,“那是我一生最大一笔开销。”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她极少外出,也避免会客,不逛商店,不会使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在精神疗养院里,草间弥生有间私人卧室。即便在深夜,从工作室回来后,她仍然可以在这里工作:写小说、写诗,或者作一些小画。蔡康永在为她的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中文版作序言时,表达了他对这位传奇艺术家的认识:“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蔡康永老师的说话之道,真是让人无法不惊叹)

这位85岁的老太太,有的是一颗8岁女孩的心,常称自己是“现代版的爱丽斯”。她那些极具装饰性的南瓜系列已成为经典。她的圆点图案备受顶级奢侈品牌的青睐,印有波尔卡圆点的手袋、服饰都在商场大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保留童真之心快乐与伴呢)

时尚反映了穿着这些衣服的人的思想和个性,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反映,它体现人的尊严和深度,我觉得这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富于创造力,时尚则是一座路标。”

几十年在疗养院生活,草间弥生的创作再次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过去我的创作主题多聚焦‘生与死’,现在我更关注的主题是对宇宙神秘性的敬畏,幸福社会、爱与和平的愿望

这里面还包含着对于人类使命、对爱的认识,我经历了一个经过光、爬上楼梯、进入宇宙的过程,我多年来的痛苦和辛苦都在这一刻得到解脱。中文成语‘生老病死’是我喜欢的词,我一直在想自己的生命会以怎样的形式结束,希望上天看我,是完美的人生。”(感恩感恩感恩草间弥生的故事,触动了自己,感恩感恩感恩这位艺术节的传奇人物)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1987.2.22,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2014年,作品毛泽东画像在英国以76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663万元)的高价被拍卖。(他的故事以后再看,度娘能收到,只有一个感受,艺术大师的人生故事,都是那么的特别和传奇)

看了介绍好想去参观作品——2013年9月29日,“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是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沃霍尔作品首次集体到北京展览。

本次展览是沃霍尔作品亚洲巡展的第四站,前三站分别是新加坡城、香港和上海,在北京的展览以沃霍尔的生平纪年为线索,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视角,呈现出沃霍尔从上世纪40年代起各个创作时期的作品以及艺术创作档案共101组,包括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形式的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2013年9月29日下午,“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以近乎“追星族”大聚会的方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原本可以容纳六七百人的大厅,被挤得想挪开脚步都变得困难,一些狂热的“粉丝”穿上印有沃霍尔头像的T恤,还有人举起写有沃霍尔名言的木制小牌。往常稍显严肃的艺术殿堂,一下子多出浓浓的追星味道。

安迪·沃霍尔身价超越张大千

近日,美国已故波普艺术家代表安迪·沃霍尔登上了2012艺术家拍卖成绩排行榜首的位置。这极大地反映了美国战后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持续的突出表现。沃霍尔去年的拍卖总成交额高达3.083亿美元,成功地超越了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

安迪·沃霍尔以把艺术和大众文化结合起来而闻名世界,而最近他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他的亚洲巡回展目前也在香港举办,而他逝世前5年所画的作品《粉红心》在近日准备拍卖,并于1月4日在香港举行预展。据拍卖行介绍,这幅画以亚克力、钻石粉等材料制作。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大多是版画,这幅《粉红心》是他比较罕见的原作。

这张毛泽东有意思哈哈哈~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业内人士介绍,《粉红心》是安迪·沃霍尔晚年的作品,包含了不少具有宗教意义的符号,具有代表性。目前,这幅作品目前由一位日本收藏家拥有,1月下旬将在新加坡拍卖,估价129万至288万港元。

此外,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收获了2012年度拍卖成绩最佳在世艺术家这一称誉。对此,美国花旗银行艺术咨询与金融部门的高级顾问乔纳森·宾斯托克认为:“拍卖市场的选择性是多样的,但焦点却常常集中在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上。正是由于市场对沃霍尔和里希特的认可,这两位艺术家才取得了如此不俗的成绩。”

原来婚纱以前也是由红——黑——白,还跟蒋介石结婚普及型有关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靛蓝——午夜天空的颜色

1666年,牛顿利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谱,并做了色光混合实验。牛顿把颜色列表从原来的“五彩”添加到“七彩”。他本可选择介于蓝绿之间的绿松色,却添加了蓝紫之间的颜色——靛蓝。

靛蓝是独特的基础染料。衣服纤维有浅褐、深棕、白色这三种天然色。大多植物染料只能染出褐色、棕色、灰色的效果,红色染料也能找到,而作为三原色之一的蓝色染料就少了,只能从靛蓝植物(蓼蓝、菘蓝、木蓝、马蓝)中获得。有趣的是,虽然大自然一片绿色,却没有植物能提取出绿色染料,靛蓝和黄色染料混合可以染出绿色。

除了让衣服变蓝,靛蓝还能让黑衣更黑,白衣更白。靛蓝是黑色的底色,复染靛蓝可以防止苏木黑在阳光下褪色。白色衣服会泛黄,靛蓝可以让它们重新变白,白到似乎能发出光来。(哇塞,还真有意思,一直不知道呢,色彩真有趣

同时,靛蓝植物加工后获得蓝靛,这种物质的独特化学成分让它可以和多种织物融合,不像其他一些植物染料,需要和更具吸收性的纤维融合。蓝靛(产生靛蓝的植物)还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衣物褪色效果

此外,靛蓝还可充当绘画颜料和药物。它比矿物蓝更有流动性,而且还能防虫。另外,染蓝胡须曾在波斯王大流士的军队中盛行,这可以让胡子光亮又不生细菌。

靛蓝的制作和染色过程也像魔术一般神奇。

19世纪中期的印度,到了靛蓝的采集和加工季节,工人们会把大约一百捆靛蓝放进很大的缸中。倒入水混合后,许多人跳进缸中用力抽打,把靛蓝捣成蓝色浆糊状,晾干后得到耐久的蓝色固体。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染料块溶解性极差,而不溶解就没法染。

于是,人们把染料块放入微热的碱性染缸,添加各种东西喂养特殊的细菌、消耗氧气。靛蓝因此可以发酵为靛白(又称隐色靛蓝)。染工们把衣服放进靛白溶解后的白色溶液,衣服还看不出一点蓝色。在衣服从染剂中提起的那一刻,奇迹出现了——靛白在空气中被氧化复原为靛蓝,衣服变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靛蓝染色工艺只在染织家族内代代传承。(确实好神奇,以前只是看看,都没做了解,学问真多,不过好有趣)

最后聊聊靛蓝的商业历史。早在5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开始种植靛蓝植物。27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也在使用靛蓝,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就从东方进口少量靛蓝。中世纪,从植物菘蓝中提取的靛蓝让欧洲商人大赚特赚。1600年,英国的染料商人硬是拿到了靛蓝有毒的证明,避免靛蓝染料进入市场,但东印度公司在清教徒的帮助下(因为清教徒需要靛蓝使黑白衣服更黑更白),还是能从印度非法进口靛蓝。

17世纪末,靛蓝开始成为西印度和美洲奴隶种植园的主要作物。19世纪,英国人丢失了对美利坚和大部分西印度群岛的占据,靛蓝种植又回到了印度。英帝国在印度开辟了几百个靛蓝工厂,从而控制了世界的靛蓝染料贸易。

20世纪早期,合成靛蓝横空出世,天然靛蓝因在牛仔裤上是不可替代性(只有靛蓝才能产生那么纯粹的颜色和独特的褪色效果),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今天,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植物染料开始复苏(更原生态),靛蓝被高级服装所用。另外,生物大大简化了染料的提取过程,使有机染料缸的大规模化成为可能。所以,靛蓝的种植也出现了复兴。

精读日课——言语理解
2018白风波幅13天覺察記錄day11——Kin232黄色光谱的人

言语理解水平各有不同

自己身上以前经常出现言语理解偏差,现在好了很多,主要原因有三:

①带有评判的去听别人的话,没有保持空杯心态很好的倾听;
②对说出语境和词语的结合不符;
③对方所说内容了解太少,阅历资历不足,言语理解水平不够高,需要提升;

如何改善

①保持不带评判用心认真倾听对方说话,而不是只在意自我表达;
②反复多问对方,复述对方的话确认是否正确理解,不要不懂装懂;
③多学习提升自己,多在沟通交流后做总结,反思自己为何没听懂理解对方意思,反问自己是否带有偏见去听对方说话。

今天特别共时,自己和同事分享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故事启发:原意就是一个很脏的,有煤炭的篮子,在反复清水清洗下后,变得清澈透明,喻指竹篮打水,虽然一场空,但是把原本的煤炭灰给洗干净了。延伸到读书上说,即使我们有时候很认真的看过的书还是忘了,但是也会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读过的书都不会白读。可是我朋友竟然听成了男子,然后半天不明白,但是自己也想,自己发音不准,也不全是对方的原因哈哈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心为镜呢?

感恩生命中的一切都来的轻松愉快并充满荣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