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吃惊”的原理和价值分析

2017-10-10  本文已影响83人  易仁永澄
将每一次吃惊都转化成成长,那么,你的进步效率一定比其他人高很多

1

早晨上班,开车行经一条单行线,我自西向东按照规则行驶,突然在一个路口,有一辆车加速左转弯,朝我迎头撞过来。我死死按住车喇叭,一脚急刹车停在了原地。

对方是个女司机,看着在车里的样子好像也挺不好意思的。我有点恼火,想这个人开车还真奇怪啊,本地车辆竟然违章走单行线、拐弯还要加速并且还不预判有没有车辆驶来。

好在没有出事故,我立刻调用了情绪处理机制把内心的这阵恼火给处理掉,以免让自己不开心。通常这样的小事很快就处理掉了,但是,今天想到了一个逻辑:

在这个逻辑下,情绪大小的背后就是吃惊程度,情绪本身也是更新个人模式的触发器

突然,我获得了一个知识打通,我一直有个基本信念:“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和基石”,这个信念是从问题的角度切入思考的,而今天获得的逻辑,是从大脑工作机制的角度来思考的,这两个思考的切入点共同达到了同一个道理,让我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2

我画了两张流程图来展示背后的逻辑。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这样的:


我们总是和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外部世界直接影响到每个个体,而个体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外部的影响进行解释,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透镜。关于透镜的文章,我以前也写过不少,请移步查看《只做一件事情就能改变,我会选什么?》、《更高效的解释和决策,真正决定你的效率》。

透镜是一个隐喻方式,其实它是一种框架,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固有模式,在认知科学中将其称为:常模(norm theory),也就是在通常状态下,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给透镜起了个名字,叫做解释系统。每个人因为经历不同,都会形成自己的解释系统,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解释系统下,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解释。

当你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系统之后,有一些限定性信念就会被消除,比如说“应该的暴君”,你就不会强迫别人一定要按照你想得去做了,毕竟,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

还有很多词都是对常模、解释系统的延伸使用,比如说:框架效应、吸引力、模式识别、意识雷达、孕妇效应、原生家庭影响(形成固有思维和行为模式)。

先看框架效应。“你觉得你是一个幸运的人,还是一个不靠幸运靠努力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直接影响着你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想事做事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幸运的点,他会有意无意地去创造幸运可以发生的条件。比如说:“在交流的时候尽可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又易于沟通、又拥有超出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和他人交流,幸运就总会出现在你的身边。这本身也是吸引力的基本原理。

再比如说意识雷达,当你想什么的时候,你的意识就会去过滤什么(人是碳基生物,没有办法将外部信息全部获取,只能通过透镜进行过滤、用分类和简化的方式来处理,这就造成了谬误的可能)。所以,著名的孕妇效应,当你是个孕妇的时候,你身边到处都会出现孕妇;如果你爱上某个姑娘,各种触发器都可能触发自己思念那个妹子。

3

我们把常态下的解释系统描述完了,接着来看动态环境下,我们是怎么处理信息的。



任何一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都可以形成五种不同的结果:

事件A-:这就是常模状态下的解释结果。类似于“杯子里冒着热气,水就很烫”,如果事件A是冒热气的杯子,最终你也确定水很烫,那么就符合你原有的解释系统。只要符合原有解释系统,就是一种常态模式。

表达情绪: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是不符合解释系统的,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通常就会表达情绪。系统1是非常愿意表达情绪的,根据TMBRT模型,情绪的表达会让自己获得奖励:认知放松。比如今天早晨我的那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如果我只是抱怨了,那这个事情就过去了。

事件A--:这种情况下,也是系统1在主导解释,只不过,启动的并不是情绪机制,而是联想机制(见《思考,快与慢》的第四章、第六章),系统1将一些要点快速联系形成了全新的解释,获得了认知放松。

事件A---:这种情况下,系统2占了主导作用,反省心智开始工作,如果你还经过训练,就知道对原有假设进行校验。这是一种真正在进化的过程,虽然你获得的事件A---的解释也并不见得和真实世界一样,但是,你的假设在不断被优化中。

说服自己放弃理解: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状态,主要出现在系统1主导无效,启动系统2进行解释依然无效,再次由系统1夺回主导权之后,基本上的结果就是放弃理解。这个效应在《象与骑象人》中被形象地描述:当大象奔跑的时候,骑象人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说服自己相信大象是对的。因为畏难而拖延的情况,都是这个结果的具体表现。

(插叙一下,之所以可以获得这样的流程,就是因为我最近三个月领读《思考,快与慢》的结果,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推进了6章内容的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对大脑工作机制的理解越来越透彻,解释问题解释得越加本质和精准!今天早晨,我们刚刚串联了第六章的结构,所以我自己的解释系统也更新了,获得了上述的流程图)

上面五种结果分别标注了颜色,它们代表的含义是:

所以,所谓的成长,我们真的将其拆解开来看,你就知道,只有大约20%的事件才能促进自己成长提升,如果不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自己的机会都会比别人少很多,成长怎么能有效呢?

4

五种结果说完了,来看一下流程图中一个关键的节点:吃惊

卡尼曼将“吃惊”定义为:判断自己预期和现实世界之间拥有差的最敏感的指标。(见《思考,快与慢》第六章)

吃惊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引发不同的结果(从流程图中也能看出来)。如果你被情绪所困扰,那是最麻烦的、最倒霉的、最没有价值的结果,毕竟,表达情绪非常简单,越是简单、容易,麻烦也自然简单容易地出现。就像我可以骂那个女司机,但是,那除了让我深陷在刺激-触发-响应-奖励的恶性循环里,也没有别的价值。

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吃惊的这种感受都会被情绪裹挟,比如说:焦虑、狂喜、恐惧、愤怒,我们在情绪中疲于奔命,但是却忘记了启用自己的反省心智,对假设进行分析。

每个人都要学习对一件事情进行排序:痛苦和快乐。如果我们把快乐前置,随性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那么情绪就会越来越容易被表达,但是,那不见得有好的结果。如果我们把痛苦前置,先暂时搁置情绪,而是启动反省心智判断自己原有假设的是否有问题,这时候很有可能就会彻底解决情绪问题。

来看个例子,在拥有“冒着气的水不能喝,否则会烫嘴”假设的情况下,通常不会被热水烫着嘴。但是,有一天,你看到了一杯液体,一点气都没有,于是你上去喝了一大口,但却感受到火烧火燎的痛苦感,你被烫得都起了水泡。这个时候,你可以非常愤怒,大骂是哪个傻X把东西放在这里烫自己(通常来说,弱者都会把责任往外推卸,而不是考虑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同时,你也可以更新一下假设:“冒着气的水不能喝,如果是油,不冒气也不能直接喝,要轻轻地先试试看,否则会烫得更严重”,或者你也可以往本质里去更新假设“油和水气化的温度不同,未被气化的油甚至比气化的水更烫”。

当假设被更新后,你还会有情绪么,还要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么?当假设更新后,成长才是你自己的。

我们要尝试着把情绪掩盖下的吃惊找出来,分析自己的期待和现实的差距究竟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期待的前提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跟真实世界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要做哪些调整和更改?这就是反思的基本逻辑,(关于反思,请在公众号后台输入:搜索,再输入:反思,即可查看相关文章。)而反思,是成长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你就知道,吃惊是成长的触发器,再遇到吃惊的情况,要反思自己的期待和假设究竟哪里有问题,调整之后成长就来了。


随着《思考,快与慢》共读的推进,我们对大脑工作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可以解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这本书被高手们评价为科普散文集,说只是各种资料的汇总,各种逻辑不清、体系乱糟糟,甚至因为翻译的问题,导致大量内容无法有效理解。

但是,诺贝尔得主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么?一个在1960年就出名的认知学家,难道需要通过写一本书来取悦大众么表达批评和表达情绪一样简单,但是看书、看完书、看懂书、把书看会是不同的标准?春江水暖鸭先知,谁受益谁知道。

再次推荐大家来参加我的领读活动,虽然已经进行了三个月,但是我们才推进了6章而已,稍微跟一下就跟上了。要知道,你掌握了对解释系统(包括未来的决策系统)进行优化的能力,那可是高概率成功事件,要比学一些简单的、边际成本高的课程可是有价值多了。参与方式在http://fastslow.top,自己来找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