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被驯化的青春
最近看了部《狗十三》。
故事并不复杂,没有各种狗血剧情,讲的是再平常不过的故事,却让我难以鼓起勇气看第二遍。
女主李玩因为酷爱物理想加入学校的物理小组,爸爸在老师的建议下要求女儿改加英语小组,女儿不肯,爸爸一怒之下就替女儿在英语小组的同意书上签字了。
女儿愤然离去,爸爸拿出钱试图像哄娃娃一样。女儿不屑,爸爸却不耐烦了:你到底要怎样!???
之后爸爸送给李玩一只狗,李玩随后也渐渐喜欢上了它,并给它取名爱因斯坦。有一次爷爷遛狗去菜市场买菜,因为疏忽,把爱因斯坦给弄丢了。
这下把李玩给急疯了,之后家人为尽快平息这件事,找了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骗她说找回来了。
李玩不买账,家人怪他无理取闹。情急之下李玩离家出走。
当李玩从酒吧回到家时,在家焦急等待的父亲拎起李玩握着的酒瓶,同她的手一起摔在门上。两人接回出门找李玩的奶奶,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打。
从这之后,李玩不争,也不闹了。他像个大人一样,藏起了自己的脾气和态度。
可以说这是一次成长,但却是迫于无奈的成长。当李玩因为爱因斯坦的走丢,对着家人发脾气时,家人只是想要平息失态,而非试图关心那个失落伤心的孩子。
“你到底要怎样!”大人黔驴技穷的那一刻,愤怒也随之爆发。
孩子要的,只是大人的一句道歉。
这是太典型的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像谁都在迁就和付出,谁站在自己的立场都没错,但搭在一起就漏洞百出。
电影还有一处小细节也很有意思。电影一开始,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爷爷给孩子取名,李玩父亲在那一刻也像是个言听计从的孩子。即便自己已经为人父母,孩子取名这种事在父母面前仍旧没有任何话语权。
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
就像导演曹保平说的那样,这部电影要挑战的是所有家庭、所有父母、孩子视角下的那种习以为常。
这些都不由让我想到过年那会发生的事。
妹妹六个多月了,亲戚们都抢着抱一抱,其中一个亲戚对着哥哥开玩笑:“我把你妹妹抱走了啊。”见哥哥不动声色,假装要往门外走,这下哥哥急了,眼泪直流。
亲戚们哄堂大笑。
晚饭时间,因为没有合适的场所哺乳,我就拿出一件哺乳巾披在身上。过了一会,婆婆想来看看妹妹吃好没,哥哥突然喊到:“你不能看的,那是妈妈的隐私!”
亲戚们又是一片哄堂大笑。
“一点点大的人,还隐私呢,你懂什么叫隐私嘛!”婆婆笑着说。
孩子的感受,大人视而不见;孩子的话,大人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