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之“管鲍之交”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力命第六03总第076篇
人生,不可耍才智,不能凭蛮力,唯有循命理。命理者,生命规律,时机趋势也;命者,时机、趋势的必然性也。而命之厚薄,取决于命及命理也。请看“管鲍之交”故事。
原文说: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友亲密,同在齐国做事,管夷吾事奉公子纠,鲍叔牙事奉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很多公族受宠,嫡子和庶子一同参政。国人害怕发生动乱,管仲和召忽侍奉公子纠逃奔鲁国,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逃奔莒国。后来公孙无知作乱,齐国没有了君主,两位公子争着回国主政。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国境内作战,途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胁迫鲁国杀公子纠,召忽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
列子之“管鲍之交”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有才能,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我恨仇他,想要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私人恩怨,而且一个人能为主人尽力,也一定能为国君尽力。您如果想称霸诸侯,非管夷吾协助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回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解除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礼对待他,使他的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把国政之职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
管仲曾感叹地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起做买卖,分配钱财时多分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为鲍叔谋事而非常失败,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有利也有不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像话,知道我没有遇到机会。我曾三次作战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照顾。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我被囚禁而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是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生我的人是父母,知我的人是鲍叔啊。”
这就是世人称道的管、鲍善于结交朋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故事。然而实际上不存在善于结交朋友,不存在善于任用能人。说他们实际上不是善于结交朋友,不是善于任用能人,并不是说世上有比他们更善于结交朋友,更善于任用能人的人。召忽不是因为贤能而自杀,而是不得不自杀;鲍叔不是因为贤能而推举贤才,而是不得不推举;小白不是因为贤能而任用仇人,而是不得不任用。
列子之“管鲍之交”感悟:鲍叔甘于人下,举荐管仲,小白不计前嫌,重用管仲,都是基于国家及自身发展需要,时势必然,不得不如此,而不是因为个人所谓的贤能。管仲之所以感恩鲍叔,看似因为鲍叔知时、知势,是自己的知己。其实,自己合乎命道,遵循命理,才是被重用的根本原因。
到管夷吾生病的时候,小白问他说:“仲父的病已经很重了,可以不忌讳地说,如果你的病治不好,那么我考虑把国政交给谁可以吗?”管夷吾问:“您想交给谁呢?”小白说:“鲍叔牙可以。”管仲说:“不可。他的为人,是一个廉洁的好人,然而对于不如自己的不可相比之人,一听到别人的过错,终身不忘记。让他来治理国家,对上会困扰国君,对下会违背民意。他得罪于您,也将不会太久了。”
小白问:“那么谁可以呢?”管仲回答说:“不得已的话,则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对上能忘掉自己的得失,对下能使人跟从,惭愧自己不如黄帝,同情不如自己的人。以仁德待人,称为圣人;把钱财分给别人,称为贤人。自以为贤能而瞧不起别人,没有能得到别人拥护的;因为贤能而尊重别人的人,没有得不到别人拥护的。他对于国事能有所不闻,对于家事能有所不见。不得已的话,则隰朋可以。”
但是管夷吾并非有意轻视鲍叔,而是不得不轻视;并非有意看重隰朋,而是不得不看重。开始时重视,或许最终导致轻视;最终致使轻视,或许因为开始时重视。重视与轻视的相互变化,不是由我决定啊。
感悟:管仲否定鲍叔而举荐隰朋,并非因为自己薄情寡义,而是基于国家及自身未来利益的客观需要,不得不举荐。总之,顺应时势的需要,才是人道的基本要求、做人的根本准则、真正的仁义道德。“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人的才、德、智、力,又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