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观雷·达里奥演讲直播引发的思考
著名的桥水公司创始人雷·达里奥的《原则》一书早已被大众(爱智求真之众)奉为经典,它让大家见识到一个将追求理性、真实的精神始终贯彻于个人行为与公司治理的成功案例。全书五百多条原则中仿佛没有什么深奥、不为人知的道理,只是指引人们去尝试不断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迭代的过程,然而真正践行的人却寥寥无几。人非机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局限和弱点,谁能保证永远按照大脑清醒理智时的指令执行到底并承受克服自身弱点的痛苦呢。
反思与共鸣
《原则》一书中充满条条框框,包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雷·达里奥根据这些原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希望将里面的每一条原则拿来奉行。前天恰巧戳进一个链接听到雷·达里奥本人在中国的演讲直播,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原则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原则背后的思考才重要」。这句话引起了我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大困惑的反思和共鸣。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到的「道理」越来越多,特别是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困惑迷茫的时候,会特别想要知道为什么,如何解决,要不听听前辈的意见,看看经典书籍里有没有解药等等。然而你有没有发现,许多道理本身都说得通,而数量一多就很容易撞见许多看起来是完全相反的道理。在成长过程中仅这一点就让我困惑不已,稚嫩的大脑会思索为什么这个我崇拜欣赏的人、或者这个场域的一群人如此信奉这样的原则,而另一个我崇拜欣赏的人或一群人说的做的是相反的一面。
逐渐发现其实每一句话都有其前提,有客观条件的存在,才让这句话、这个道理成立,而每一句话又无法彻底说尽一切,如果要把所有的前提、条件说清楚,可能就无法正常表达了。也就是说,我的困惑多半来源于我对那些「道理」错误的理解方式。我想必须要有这样的认知:
1. 一切表达均有其前提。
2. 「道理」并不是在告诉你只有这样才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正如逻辑正确,不代表绝对正确。
3. 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则。
前两天看到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的一段采访视频,她说她每天睡前一小时会用来阅读,而她除了唐诗宋词几乎很少像别人那样把一本书看个十遍八遍,即使她非常喜欢、非常热爱的书也不会反复去看,因为她觉得人生短暂,时间有限,必须留给新鲜的东西。听到这段话我就立马想到,每个人的原则是多么不同,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也是截然不同的,无法互相复制。我想董卿也绝不是在表达反复看一本书就是不对的,就是浪费生命,只是对她而言,在她的工作环境、生活状态下,这是最适合她自己的原则。
所以世界上怎么可能有通用的原则,如果有,那也许是必须独立思考,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尊重客观规律,追求事实真相,据此采取行动,不断优化调整。没有一本读之即万事大吉的书。
我想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也可以减少许多不同人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这个社群文化盛行的时代,社群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正是来源于参差多态,互相参照、互相学习,而你也一定遇到过在一个群里大家因为意见不合而引发情绪泛滥并撕逼的状况,但大多都是由于彼此误解造成的。我自己在群体中会时常提醒自己,他人自有他人独特的思维格局、生活背景,有不同见解和原则再正常不过,勿自动树立对立面,不同观点当然可以互相讨论,进行有益的思辨,而不是撕逼,这样对彼此的成长都没有帮助。
读《原则》的正确姿势
所以我不由得想,读《原则》这本书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我只想到两点,但我认为非常重要:
1. 明确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明白这些原则背后的来历,学习他的思考、认知方式,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加以践行。而不是将书中的原则死记硬背下来。
2. 有了第一点,并真正吸收到体内,那第二点就呼之欲出了,既然没有人的原则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由这些差异,去思考造成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这正是践行了原则背后的思考才最重要的升级版本。
游戏人生
以我当下的认知程度,我最喜欢这样的人生态度:游戏人生。把人生当做一场不断打怪升级的超级游戏,一切规则、路径、细枝末节都定死了的游戏你还会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