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有些沉默只是思想在拧紧
可以说这是激发了我对人类学、对社会学的兴趣的一本书。打算接下来去看看浙江村研究,很好奇这种在距离感与直接感并存的状态下,以自身经验介入社会后,一个研究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很想要去看到一个实际的案例。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学术圈的怪象:研究是为了什么?
”大多数学者的主要目的是进入那个话语体系,而不是观察身边的世界。“项飙老师的观察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的确,现在整个学术体制呈现出的这种学术圈层与脱离研究对象的状态已经很明显了,学术研究变成了同行之间的对话,而少有让普通人读懂的意图。这一点在我考研期间读一些学术论文时感受最为深刻,那种读不下去的感觉特别强烈,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如果考研进入这个学术圈,是不是将来也要生产这样的学术话语,这一度让我觉得绝望与困惑。
直到看到项飙老师的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也有能把学术研究讲的通俗易懂、有趣、有意义的学者,研究原来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表达自我、连接自我与社会的方式。
项飙老师提出的个人经验问题化的思路其实可以成为一种突破学术圈怪象的方向。如果我们能够把社会规律从书本上的抽象解读与实际个体或经验建立起具体联系,抽象就会被解构为实际,由此带来深刻思考以及与现实的直接对话。经验与理论之间联系的是否紧密,恰恰就可以用沟通性来评估,也就是项飙老师说的”理论不在于新不新、深不深,更不在于正确不正确,而是能不能形成沟通性。可沟通性非常重要,哪怕是一个浅显的理论,但它一下子调动起对方的思想,把对方转变成一个新的主体,那这个理论就是革命性的。“这也是看作是评价一个研究是否有意义的重要的指标。
沟通性的方法其实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从抽象变得具体,要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很具体的、物质性的、清晰的认识。不要动不动就跑到高深的、抽象的线条上去。”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当你把它讲得具体之后,我相信大部分听众不管年轻还是不年轻都喜欢听,因为它变成了故事。热烈的话语可能过一阵就降温了,但是这些具体的故事会留在人们脑海里,会慢慢改变大家对日常生活的感知,生出一种新的“生活感”。这恰恰才应该是做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关于以实证主义切入自我与世界:做打火机的温州人
项飙老师自称自己更像是一个做打火机的温州人,他强调的是在表达观点、提出意见之前,最重要的是先把打火机做出来。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实证主义的态度。其实我之前都蛮排斥实证主义的,就像我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当中那种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项目变成一种爬取数据,得出结论的十分繁琐乏味的一个过程之后,原本的有趣的一个研究就变得毫无生趣,然后我就把实证主义当成了原罪。
但在项飙老师描述下的实证主义与我所使用的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他眼中的实证主义是一种你能够对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都有有根有据的了解,是“你必须知道它在物理意义上怎么被做出来,才会有底气和精神”的一种力量来源,是你能够把身边的事情讲清楚,然后把要研究的事情讲清楚的能力。在项飙老师笔下的实证主义突然就成了一种值得向往、极具意义的一种方法。
从这个意义角度来说,项飙老师的这本书也改变了我以往对于实证主义的刻板印象,改变了我对经验性这一个词语本身的一种原有误判。实证主义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具体的、切实的,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有一种原始性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是那些空洞抽象的理论无法产生的。
我认为项飙老师的这种态度本身不仅可以用在做学术研究过程中,也可以指向我们自身与世界的一种关系的思考。小到自己的日常、朋友聚会的谈话,大到自己在世界当中的位置、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用这样一种实证的的态度来进行分析。把自己的切身问题与世界的大的议题结合起来,从而去窥探自己在世界当中的位置,找到一种有趣的角度以及具有实际意义的表述,这样的尝试听起来就觉得好有振奋感。
另外,关于做打火机的温州人的这个例子,我估计会记很久。
三、关于方法本身:"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
项飙老师关于方法的论述,也帮我理清楚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帮助我认识到如何去成为一个有方法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关注具体的、而不是停留在轻飘飘的论述当中的人,如何找到自己,我想答案大概就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去理解世界。也就是“社会科学首先是关于你的,然后才是关于社会的。”
在众多方法中,成为例外,不害怕被边缘化、把问题循序渐进的搞清楚是最需要勇气但同时也可能是踏实的一种。诚如他所说的“'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么多惯例,不一定要听所谓主流的意见,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不一定都会掉队。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总之,不必把社会科学看作一种寻求答案的工具,找到自己,按自己的步子来往往才是更重要的方法。
四、关于个人危机:在无声处听见有声,在边缘发现边缘
项飙老师谈到中心与边缘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中心与边缘本质上还是一种自我定位的问题,边缘为什么会朝着中心去无限度的靠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小世界,对自己的定位还是不够自省,一味的寻求主流中心的认可,最后结果可能是失去自我,被主流所收编。如果个体有自己真实的小世界,又可以有支撑其去成为例外的勇气,即便它的位置是边缘的,但他自身的认知是清醒且强大的,他也就往往不会有失控的身份危机与对中心的无限妥协。所以一种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定、一种拥有自洽的小世界的重要性就呼之欲出。
这种害怕自己被边缘化的现象其实在年轻人群体中尤为突出,但项飙老师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边缘与个人危机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小世界的建构方法。还极其善意的提醒我们”不要怕边缘,或者知识不够,把自己的不够、天真真实地体现出来,就会很可爱,不要装腔作势。““化边缘为动力,而不是被边缘所诅咒。”确实是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包容的过来人了。
关于个人危机,还有一点就是冲突感,对于冲突感,或许我们可以有一种这样的态度——“那些硬邦邦的、让你不悦的东西,要去热爱它”。如果我们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冲突,或许那些不够平和与舒适的人事物中便也可能存在惊喜与多样。保持对差异与未知的热爱,或许我们能够从冲突中延展出更多可能性。
五、关于距离感与直接性:一组可以结合的概念
距离感跟直接性,我认为是项飙老师做研究中很重视的一点,也算得上是一种方法论。其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他所提出的一个问题 “ 95%的人都是希望直接的,所以问题是,为什么其他人后来变得不直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当中的一个现象,其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变得不再直接?甚至当出现一个直接的对话方式时,还会觉得新奇。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去探讨的后天的因素。
但是我觉得,如何重新找到直接感是比起它的成因更需要去关注的一个点。直接是需要功力与熟悉程度的,直接对应的是具体,模糊对应抽象,所以到这里其实如何重新找回直接感的答案也就很清楚了,就是具体。那么如何变得具体?用自身经验去感知、去搞清楚细节与过程,也就是用实证主义去架起自我与世界的桥梁。感觉到这里,项飙老师所崇尚的的一套方法其实已经表达很明白了。
保持直接感的同时,距离感也尤其重要。这里的距离感并非是对问题的关心程度、对事实的熟悉程度,这些不能有距离感,他强调的距离感是一种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来的距离感,也就是在分析的时候,要有登上山丘看到平原的心态,距离感是心态上的,而非具体操作中的,具体操作中要保持直接感。
所以距离感与直接感是结合的而非对立的。在心态上保持距离感,在实际操作中保持直接感,不管是于研究而言,还是于生活而言,都是可以去借鉴的思路。
六、关于认命不认输:清醒与尽力而为
这里的认命可以理解为认清现实。不去祈祷怎么去换命,而是持续努力,和现实较劲。认命不认输,其实是一种清醒的反抗精神。被社会大框架所框定着的个人,往往都有自身所处的位置、身份、地位,这些现实因素阻碍着个人去实现自身的宏图理想以及愿景,但秉持着不认输的态度,在现实的基础上,往往可以进行很多的尝试来突破这些对于个人的现实束缚。认命不认输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清醒的态度。换种表述,其实也就是在意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时,依然选择尽力而为。
总体而言的话,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看完这本书之后,绝望好像少了些,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突然好像豁然开朗了许多。它让我意识到,从自我出发来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尝试。正是“自我”这个工具,让我们能够撞击出超越自我的问题,从而带着距离感去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自洽的小世界当中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能够和平相处的方法,然后进而成为一个能够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事情的人。希望我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出发,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进而训练自己的观察力、敏感性,同时保持一种怀疑感,找到一个足以自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