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信仰论
简言:埋首生活,碌碌实苦。回首一天,寂寞无语。总有渴望,总是焦虑。看着自己,青春几许?如鹰本质,自当飞舞。寻找生命,心敲征鼓。信是所望,凡事安住。信能否撑?当问自我。往圣叩门,进来闲坐。送花一朵,望之婀娜。道不远人,只要认可。点燃灵光,重联圣火。苦难不惧,人生功课。心有仰望,星天高卧。坎坷能行,思想作足。静观岁月,道德是福。
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讨论信仰似乎是一件很“虚”的事。
可正是这个“虚”,是我们实在生活的支撑。
君不见多少人埋首于生活,或纠结于同事亲人,或奔走于各大窗口,或陷入于手机信息烟火之中。
总是许多焦虑,总是许多填不饱的渴望。
夜深人静时,想找找自己,却发现,那个自己渐行渐远,有时候也会老泪纵横。
但那如鹰的本质,其实已在你体内,你所需要的,就是去寻找它。
或许你应该去一趟教堂,听听唱诗班们怎么说的。
“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我凡事都能。”
许多无力感当中,我们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然后问:它真的能够撑住我吗?
就是那个关于信仰的基本问题,我所信的,真的值得我的托付吗?
信仰的基本问题,不是天堂地狱是否存在,而是我所信的,能否支撑我的生命?
各种宗教都有应许,就像商品的宣传部一样,告诉你,用了我们的产品,能够怎么样怎么样。
但很多最终还是感觉被消费了,本质上,还是靠自己。
其实灵魂的事情也是一样,本质还要问自己,但是,光问自己经常是问不出个所以然的,所以还得借着往圣去问自己。
信仰之所以需要澄清,本质上,就是因为这里走的弯路太多了。
信道是从听道来的。毕竟要先听到,才有的信。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信仰的功利心太强了,所以我们以为的“没有保障”,其实正是信仰真正要你面对的问题。
正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佛陀觉醒前差点饿死,这些都是必然的过程。
我们一定会在某个时刻,遇见心里的亮光,就是那个高于自己的存在。
如果你持续叩问,你会持续遇见他,然后你才能明白,那些写在圣贤书里的字句。
此刻,望着眼前的一城雨,我的心也进入了休憩,我感到,我之所以在宇宙万物中感受到一股生气,是因为它们真有“主宰”,正如我有一颗“心”一样。
造物主,即万物之主宰,从万物创生开始,贯穿万物始终,是明明可知的,只是我们常常向外看,辜负了美意。
生命多么奇妙啊,我们感觉在玩一个游戏。
我们都在信仰上走过许多弯路。回想当年的唯物之说,让人感叹生命之短暂,且越来越陷入“物质”的泥槽,直至沦为“拜物教”。
说到底,宗教虽然有智慧,理论虽然有革新,但真正要从自己出发,才能找到那位主。
这其中所有的弯路,都是你在试错。
所有的灵修,也都是基于主与我们的关系。
找到了能量的源头,能量自然就会充充足足地流向你。其他的小水管就会感觉远远不如了。
各种清心的方法都可以学,甚至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书,都可以阅读,然而最终回归到一点,你和造物主的关系。
回到我们的基本问题,他能够值得我们所托付的吗?
“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信仰的体验是很奇妙的,你可能会有沮丧的时候,但后来你必欢喜快乐。而且没有什么境遇是能打到你的。
信仰首先医治你的心灵,然后你身边的一切拥有,都自然而然的来到。
这并不是空想,你可以去实践一下,听道并且行道,必然能够发现,这时候你就不再依赖于那些入门的书籍了。
你只需要读原典,原原本本的吸收,原原本本的祷告交流,你就能够进入富足。
富足真的是心境的富足,我们已经拥有万物而不自知,因为我们和造物主暂时失联了。
这里很难去细说,一旦细说,有点像故事集了。但可以探讨下,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根本问题,就是生与死,永恒与当下的问题。
假如都是短暂的过程,那大家就一起玩玩即可,何必需要德行呢?
既然死对大家都是公平的,那么何必去争竞呢?
人生的很多实事,看似很有道理,一旦面对生死的问题,就一点都没有益处了。
在信仰里,我们真正面对生死,尤其是死亡带给我们的恐惧。
很多人问自己,我为什么就是没法相信?其实最本质的,就是内心深处由死亡带来的恐惧。
所以,很多宗教也会着力破除这一点。如《博伽梵歌》开头就破题,灵魂是不死的。
这是基础观念,然而这种观念还不足以面对具体生活的场景。
另一点,我在造物主的安排里。因为无论生还是死,我们都在造物主的看顾下,这就稳妥了。
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我们必须要指出,是“罪”让人们远离了造物主。
因此要解决“罪”的问题,恢复造物主和人的关系。
必须彻底拔除“罪”,然而人的本性又是如此软弱。
也有人怀疑这一点,认为并没有“罪”,只是看待万物的角度不同。
但这种看似圆融的观点,在实际中根本站不住脚,我们经常会听到内心对正义的呼唤。
我们并不把罪理解为某种生命本身固有的属性,只是生命一种不自知,以自我为牢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生命误会了“占有”而非“充实”,拼命想在外界占有事物,形成了所谓的“我的”。
没有所谓“我的”这种词汇,很多沟通可能没法进行,但宇宙本质是一体的,你不可能真正占有任何一件事物。
所以,我们要回归,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都是小学,当你走入大学的殿堂,就不会因此而迷惑了。
找到造物主,你也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有句话说“灯下黑”,你自己如果没有与造物主连接,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
想想看,你与造物主同在,还有什么能够打倒你?
孔子只说了匹夫不可夺志,但很少人有那样的信心,到死还不惧怕。
我们要回到造物主里,这才是真正的信心,也就是信仰。
需要指出的是,信仰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也会有很多“画蛇添足”的问题,然而,我们只要抓住根本,就是你和造物主的关系,其他的都是旁枝末节,即便有错误,也瑕不掩瑜。
关键还是你自己和他的关系,不必去议论别人。
就像一个已经继承千万遗产的人,还和一个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争什么?
反而是要慈悲。
要明白,本质上,我们都是有限的人,只是蒙恩而已。生活在这个世界,很富足美好。
信仰难就难在,把这些信念行出来。不论你在哪个宗教里,或者是信仰某种主义,都难的是这点。
因为行是知的印证,知行合一,如果没有办法行出来,那就是假知了,就像我们口头回答“好的”一样。
所以信仰必须“诚”,到了哪个地步,就照哪个地步行,信仰更不能欺骗自己,明明无法接受的观念,或者自己根本在生活中不想去做的,却硬要因为别人在场的缘故去做。
人难的是,当一群人,以所谓信仰的名义围绕着你,你内心的火光似乎微弱了,似乎要跟他们的风向一起,毕竟,大家当年承诺都在一条船上啊。
但你一生真正的感受,真正的得失是非,其实只要你的心知道。
所以信仰一定要诚。远离别人说的“好的”,自己感觉好才是真的好。
但你说某位大人物曾经这么说,某某经典这样说的,你要从相信你心开始,然后发现一切经典都印证你的心。
对造物主的情怀是应当的,但最终将归向你的心,你会发现你澄明的心就是造物主。
万物的确是空,但实实在在的人生是需要我们去体验的,因此,感受佛道的逍遥与从容,但回归生活,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事实上,人正是因为杂念太多,所以没法过好每一天,如果又陷入空的执着,只知逃避人生,亦非人生所应当。
所以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问一问你的内心,问一问你的良知。
我认为美的事物,是否应当去追求呢?真善美都是值得去追求的,只是,“存乎情,发乎礼”,你的心告诉你应该到什么程度。
因为过了这个程度,美不但与你无缘,反而会因为过度的追求而损害对美的观照。而真正懂得美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娱,类似东坡,即使在海南岛,依然磨墨写字。
因为“自反而诚,万物皆有备于我”,真正的美永远在心里,也在各种平凡的烟火生活之中。
信仰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在宣誓的那一刹那,更是要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平凡之中。
拜物固然可耻,可是如果对万物的美无动于衷,则更是未识造物的荣耀。
有一天你回首,人生有一盏灯,你的心会发现,历经坎坷,终有大美,不后悔来过这个地球。
信仰论
张开翅膀
你发现你本来就可以飞翔
灵魂的火光闪耀整个宇宙
散落的花瓣收集起来
可以在夜里化作星辰
我们的生活平凡
我们的信心不竭
在烟火里叩问圣贤
在劳碌里品尝花香
我把思想铺满大地
才发现
大地就是我的思想
浣溪沙·信之仰望
多少飞蛾扑向灯。谁能解锁一身轻。夜光一道叩禅扃。
道降肉身身亦道,灵弥穹宇宇通灵。思翔天地万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