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忠诚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的哲学史是一部政治思想史,古人从来就有家国情怀,他们的思想都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因此,他们信仰于自己的思想,忠诚于自己的追求,并甘愿为此奉献一生。
孔丘就是如此的执着,他的路途类似于西游,只不过一个是传播真理,一个是寻求真理,有趣的是两者是同样的艰苦而不被理解。但他们自己相信。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了自己的信仰去如此奔波了,更没有人如孔丘一样敢于如此不懈的去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了。不,不应该说是不敢,而应该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我指的是,那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坚信的思想,甘愿为它奔波一生的思想。
有些人或许有,但做不到古人那样的忠诚。因为,现在的人们大部分总是在被世界改变着,而根本无法做到去改变世界,只有那么少数的人可以维持着没有被改变的状态。千年前,那么落后的时代,却可以诞生如此多的,敢于去逆天改命,去宣传自己信仰的圣人们,而如今,新时代的我们,钱学森去世前痛苦:“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人才?!”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丢掉了很多东西。
没有信仰,又何谈忠诚?虽然我们有全国共同的信仰,但那都是虚无的,人们的心中没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因此也缺少忠诚,对亲人、对爱人、对友人都缺少忠诚。庄子在妻子死后击乐歌唱,因为他相信妻子去了更加快乐的世界,自己应该为他高兴,不能让她担心,他说:“相濡与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有的人,在亲人走后,表面痛哭流涕,内心却是奏乐歌唱吧,不知什么时候,人学会了虚伪。更悲哀的是,有些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却以此为荣,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利用自己的身份,被人“唯所用之”还自得其乐,可怜的是他还不知道他对自己都是不忠诚的。
古人的哲学思想中,不乏对自己信仰的愚忠,他们总是“明知不可而为之”。有的世无论有没有希望,他们总要努力的去做,哪怕付出生命,而有些世,明明去做是有利的,他们却坚决不做。这就是,“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冯友兰在书中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但有许多时候,这些伟人都是不接受命运的,他们宁可被潮流淹没,也要去坚守。有人说,古人很多都是迂腐不化,总是死守着那一辈子的东西。可想想,当变革潮流到来时,如果所有人都倒戈相向,以前朝夕相伴的事物被所有人抛弃,是不是也挺令人寒心的?“愚忠,总比没有忠诚的好不是吗?”汉语言国学教授戴建业如是说。
中国的哲学史是一部伟大的政治思想史,它们的宗旨应该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这是古人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仅此一生,他们都是忠诚于自己的信仰。音乐人许嵩说:“人不可能全然不在乎外人的看法,但不必沦落到活给别人看。”然如今的我们,有太多时候都是为了世俗的看法而活着。诚然,这也不失为一种追求,只不过,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该有一些原则底线的要求,作为简单的信仰,同时,在面对某些选择时,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做自己,这样,生活中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也就会多一些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