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暴力”沟通教育的反思
今天周三(2018年6月6日),一周已经过去了一半,这几天一直处于反思和不安中,缘由是和女儿发生在上周日的一个冲突。女儿从小喜欢漫画,前段时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手机上的动漫制作,初试牛刀,粉丝就有了1000多位,或许是成功的喜悦,或许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漫画,周末回家(平时住校)更新漫画成了女儿的头等大事,手机在手的时间比以往长了许多。当妈的我渐渐坐不住了,这还了得,手机不离手了,“焦虑病”“狂躁病”犯了的我对女儿就是一顿炮轰:“真后悔给你配手机”“如果你不能克制自己,我就把手机收走”(如此暴力的沟通),女儿没有反击我,只是听着,现在回想起女儿当时被我抨击的表情,夹杂着委屈、不解、不懈、愤怒。就这样,一场“暴力”教育结束了,女儿周日返校了,我也开始新一周的工作,我们都开始了生命时间表上的又一个循环,但我却一直不能平复,总有一种做了错事心中愧疚的感觉。我这是咋了,一遍遍回想女儿周末在家的生活:
周六上午完成美术作业,大约要一个多小时,中间空闲时间做漫画,下午两点去上美术课,晚上7点去看望爷爷奶奶,学习英语半小时,做漫画,九点半之前睡觉
周日上午做一些学校布置的作业,做点小家务,空闲做漫画,阅读,下午再做点作业或者外出小活动,晚上督促她准备周一上学要准备的物品
看起来女儿的周末生活并不糟糕啊,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不安和冲动呢,我的何种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静静地剖析自己:
“我对漫画无感,内心不认可女儿将如此多的时间放在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事上”
“女儿使用手机的时间比以前长了,让我担心她陷入手机不能自拔”
“我希望女儿把该做的“正事”完成再去做漫画,但她的时间安排节奏与我的节奏不一样,打破了我内在的秩序,这让我不安”
“到了周日晚上,女儿会突然想起来某某事没做,我开始生气,我将此归结为女儿把心思都放在了做漫画上”
剖析了我的内在感受和需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尝试逐一去突破解决:
1, “漫画究竟是什么?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愉悦感受,它是否是健康的?”我从网上查找关于漫画的百科,中国的漫画家,开始对漫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内心逐渐释怀,至少不把漫画看作洪水猛兽了。我购买了《丰子恺漫画集》《蔡志忠漫画—西游记》作为送给女儿的礼物,等周五女儿回家,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漫画周末”。
2, 什么是“正事”?在我的潜意识里还是把和学校学习相关的事(写作业、读英语、阅读等等)视为正事,“正事”就要放在首位,就要用最端正的态度去对待。但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成人也是如此),她喜欢的事才是天大的正事(当然,要判断孩子喜欢的事是否是健康的,这一点家长必须把关,原则不能破),按照孩子的节奏来,只要该完成的事都完成了又何必在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建立自律。
3, 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非暴力沟通方法”和女儿沟通一次,帮助女儿合理规划一日时间,更科学、高效的进行时间管理。我和爸爸商量,这一点由爸爸来完成。
周五下午,爸爸和平常一样去接女儿回家,只是按我们事前的约定,在路上和女儿进行有目的的聊天。吃过晚饭,女儿主动对我说,“妈妈,这两天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然后把她的时间安排跟我详细描述了一下,我故作惊讶状“哇,太棒了,你的时间规划的这么好,把每一件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你一定能过一个愉快而高效的周末的。”女儿没说话,但内心的喜悦已毫不掩饰的写在她的脸上,我和爸爸会心一笑,一切皆在不言中。
补记:当我把漫画书给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欢呼跳跃,她说“老妈,难道你不知道爷爷奶奶家有一套,我都快背下来了吗,但,还是谢谢妈妈”。我这当妈的,能再细心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