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天地之间感与应 2022-05-16
2022-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雪霁晴空喜迎春
自从参加了经典学习,然后对经典的内容也慢慢的感兴趣了。
今天在一个群里发现了这一条内容(附后),在去跟一个同事去拿园服时,他在试穿挑拣的时候,我是坐在那儿反复的默读起这一段来。原文、注释、解释都很有意思。甚至感觉做事更有趣。
也许是因为联想到了昨天老公跟同学他发火的事,甚至跟朱熹的解释有点感通起来。——
朱熹解:“阴阳之变化,万物之生成,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一为感则一为应,循环相代,所以不已也。
万事皆有因,“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果有因来,委有源来。
实在人被耍,一次也许只是生气,两次就是负向的叠加,多次了当初再深的情谊账户也有清零的时候,在叠加就会时负值了。
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的。“敬而远之”一词,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尤其适宜的场合和地方。
附:
1.34 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
——《二程遗书》卷十五
[注释]
程颢这里将世间万物的关系概括为感和应的关系。朱熹解:“阴阳之变化,万物之生成,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一为感则一为应,循环相代,所以不已也。”明湛若水说:“感应之道广矣哉!其观于天地鬼神之屈伸也,日月之弦望也,昼夜之相代也,寒暑之往来也。其于物也亦然:鹤鸣而子和,钟动而谷应也。其于人也亦然:人心之寂感也,动静之无端也,闻言而沛然也,至诚之动物也。是故一感应而天下之道备矣。”(《格物通》卷八)
[译文]
程颢说:天地之间,事事物物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个感和应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