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伊人
早上,听音乐《在水一方》,歌声委婉、惆怅、迷茫、执著、无奈的直逼听着灵魂,一首老歌竟然能有如此魅力,实在是歌手的功底,更是曲调、歌词催人心动。《在水一方》是根据《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改编而来。录《蒹葭》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伊人在水一方”,《传》“‘一方’。难至矣。”可谓是,“可见不可求”。《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有诗曰: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钱钟书说,“《蒹葭》《汉广》两首诗所赋,皆西方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精。”钱钟书又说,所谓企慕情境,“可不可求”“隔河无船”“望对岸而伸手向往”这便是西方浪漫主义的桤木之情境。
《蒹葭》与《汉广》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两首诗还是有区别的:《蒹葭》空灵象征,《汉广》具体写实。
在我国古诗词中很多的诗歌也是善于运用“企慕情境”,近代诗人说:“欢乐长河之在彼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不可求也。比如,孟效的《古别离》也是创造了“企慕情境”。取像寄意还是《蒹葭》《汉广》,钱钟书评价:“‘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是向往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注:诗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儿。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官拜宰相。词风清丽含蓄、闲雅旷达,有“宰相诗人”之誉。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如是表述: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秋天庭院中的景色,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是默默在哭泣,词开篇一种愁绪在心头。是拟人的手法,女主人公在哭泣,为谁哭泣?“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在这里究竟不是秋天的“轻寒”,而是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更显孤独,离愁之恨。李清照歌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夜无眠,作者又突然转笔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最后,“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由此,我还是喜欢《蒹葭》之洒落。